从珠江到澜沧江:广东企业家创新云南生态渔业新模式

深圳特区报记者 蔡达菁 通讯员 姚丙
2024-08-01 16:0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云南省澜沧江上游的小湾水电站库区,一项独特的生态渔业实践引起广泛关注。来自广东佛山的企业家何杰秋15年前远赴云南,开创了新颖的“牧鱼”模式,不仅保护了当地水质,还为高原深水库区的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出创新路径。这个“粤商入滇”的故事,成为连接珠江与澜沧江的生态纽带。

广东经验与云南实践的融合

作为水产养殖大省,广东的水产品养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位居全国第一。然而,何杰秋深感传统养殖模式的局限。“我老家顺德是广东淡水养殖的重要区域,一个顺德的产值比云南一个省还大。”何杰秋回忆道,正是对优质淡水鱼的追求,促使他将目光投向了云南。

2009年,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在小湾水电站库区成立。何杰秋带着广东的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云南的生态优势,提出了创新的“牧鱼”理念。“我们是牧鱼,不是养鱼。我们像草原上放羊一样,尊重大自然的馈赠,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去设定养殖规模。”这种模式既汲取了广东集约化养殖的优点,又避免了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优先的创新实践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小湾渔业提出了独特的“五不政策”:不引入外来鱼种,不投喂饵料,不搞网箱养鱼,不拼规模经济,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种做法体现了何杰秋对生态养殖的深刻思考。

小湾渔业坚持“以渔净水,以水养鱼”的发展思路。通过养殖“水质净化器”鲢鳙鱼,公司15年来投放超过6000万尾鱼苗,净化约300万吨蓝藻,维持了澜沧江小湾库区全流域地表二类水质。目前,小湾渔业年均可保障3000吨澜沧江有机鱼产量。

创新发展与未来展望

借鉴广东的产业融合经验,小湾渔业正探索“渔业+”新发展模式,推动渔业向科技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2022年,公司与老挝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建立小湾生态渔业国际示范基地,推动“云鱼”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新亮点。

小湾渔业的“牧鱼”实践,正契合云南省全面推进美丽云南建设的战略部署。根据相关实施意见,云南正致力于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典范,构筑“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小湾渔业的生态养殖模式,为保护澜沧江水质、维护生态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公司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探索“渔业+”新模式,与云南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绿色经济的目标高度契合。

从“吃好鱼”到“鱼吃好”,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还为云南打造“云鱼”新名片指明了方向。在“云品”系列中,“云鱼”有望成为又一张靓丽的云南名片。这个由广东企业家开创的生态渔业模式,正在为绘就七彩云南美丽画卷增添新的色彩,谱写着粤商入滇、绿色发展的新篇章。未来,小湾渔业有望在云南打造“云品”系列、建设“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中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 李斌 审读 匡彧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蔡达菁 通讯员 姚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