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8”产业集群创新创业大会在深圳举行,来自产业界、学术界、金融资本和创投界的业内人士探讨新质生产力协同创新发展新机遇,把脉深圳“20+8”产业集群融合创新。现场,乐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乐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共创合作同时启动,以期打造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新引擎。
本次论坛由深圳市工商联指导,龙华区工信局支持,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深圳市创业服务协会、深圳市虚拟大学科技成果转移促进会和乐其创新等联合主办。
从“用户共创”到“行业共创”
作为“乐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发起人,乐其创新创始人兼CEO周阳回顾了乐其从跨境电商到品牌出海,再到模式出海的发展历程。
周阳表示,乐其最初是由用户带入影像设备制造领域,旗下品牌SmaIIRig斯莫格从单一支撑类产品起步,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四大产品线和一站式直播间解决方案,共700多个单品的全球化品牌,基本形成了全场景、全生态、全兼容、快制造即“三全一快”的战略逻辑。“在乐其SmaIIRig开发设计的2000多款产品中,几乎有一半的产品是通过与用户共创而诞生,因此用户共创是乐其SmaIIRig的基因。”
周阳认为,在影像场景这个持续高增的市场中,乐其将从“生而全球化”迈向“深度全球化”;从“用户共创”迈向“行业共创”、从“封闭性组织”迈向“开放性组织”。
他表示,乐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乐其将逐渐改变过去单一的内部封闭性的企业组织模式,重构开放性组织的基因和能力,持续深耕用户场景,推动行业共创,从过去在市场端的用户共创,走向供应链端、产业端和创新端。“乐其将联合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发展。”
创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
“深圳要建设成为一个全球创新城市或者全球创新中心城市,首先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圳市工商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冯德崇认为,科学家要思考星辰与大海,深圳建了很多新型大学,办学方式和传统学校学院不一样。“在深圳这个城市热爱科学家,为他们创造很好的创新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
冯德崇说,深圳要弘扬企业家精神,让所有创业创新人才和有才干者聚集到这里创业发展,形成一种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专精特新”企业蓬勃发展的环境,这样才能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深圳市创业服务协会会长高海燕表示,目前有一些产业遇到增长困境,就是大家所说的“卷”,其实是因为处在同质化过程。如果企业习惯于站在产品和业务端思考问题,当遇到行业周期,容易迎来瓶颈。这需要打造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深圳跨境电商拥有强大制造业基因
“深圳跨境电商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因。”高海燕说,其背后的深层因素是,深圳整个产业集群所带来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高度细分、大小企业协同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企业更容易从市场上、从订单上得到的机会迅速转移到价值更高的地方,包括做产品、做自主创新、做自主品牌甚至供应链。“因此,深圳跨境电商已经跨越到制造型的盘子上,就是科创+制造生态。”
如何实践“深度全球化”?剖析深圳新一代企业的发展模式,高海燕认为,从2012年开始,深圳很多新一代的科技企业靠出海起家,先拓展市场,再提升创新,再增加自主产品的能力。形成这样的能力以后,不是简单的在全球化“漂一漂”,而是在世界各地扎根下来,把产品创新、产品履约和交付、把文化整合、把品牌等真正扎根在全球市场上。“这才是深度全球化。”
“行业共创”成为另一个“出路”。高海燕认为,赛道选对,成功一半,现在“20+8”产业集群就是超级赛道。“大家在赛道共同协同,中间虽有竞合关系,但都跑在一个超级的跑道上,很容易成功”。
他提到,规模化企业应成为产业配置型公司和行业平台公司,通过大小企业协同、产学研协同、产融协同等,重新搭建一个开放式创新的逻辑,构建更加生态化的产业关系和更高效的增长方式。“企业要很好地利用产业生态所包含的巨大价值。”
产学研资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产学研资协同,更好赋能产业。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产学研专家和资本机构就产学研共融、用户共创等话题进行探讨。
武汉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首席代表卢顺翔认为,产学研是一个协同关系。“要多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有科学家素养的企业家,如果把这两者平衡好了,我们的产学研就成功了。”
资本对不同阶段的企业有何投资逻辑?沣源基金合伙人于浩海说,从早期到成长期不同类型企业有一些主要判断标准。对早期在0-1阶段的企业,会更加关注企业团队本身、技术本身,可能会以小额投资的方式,帮助企业做快速迭代。对成长型企业,更加关注生态的产业协同,以及企业本身经营的稳定性、盈利等,同时会关注双方经营理念的一致性。
现场嘉宾强调,产学研合作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校企合作,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加速技术创新;用户共创则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