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关注、喜欢并走进公园——对城市来说,它们是钢筋水泥森林中小小的自然岛屿。一篇刊登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研究表示,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更加快乐,即便是不做运动,只是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让人的状态更好。
近来,上海正在逐步推进24小时公园的开放。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数据显示,截止至2024年4月,477座城市公园,已有335座城市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占比70.23%。
其实,作为公共资源,市政公园就应24小时开放。市政公园从拆除围墙,到延时开放,再到最后全天开放,这一过程不仅能够让“公园20分钟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以惠及更多的市民,也是城市治理理念的一次次进化。
实现公园24小时开放,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政策调整,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它要求城市管理者的视角从“管理”转向“服务”,从“有限开放”转向“全面融入”。从上海经验来看,只要下定决心,公园24小时开放并不是很难做到,而是能够很快推进。
当然,市政公园24小时开放,并非简单的一放了之,势必会对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需要细致规划,精细管理,做到“一园一策”,要在确保开放的同时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安宁,同时提供必要的设施与服务,如增设夜间照明、公共卫生设施,以及合理规划开放区域与非开放区域,以保障游客安全与公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会增加管理与服务难度,会增加公共投入,但这都不是市政公园不全天开放的理由。与全天开放增益数千万计的市民群众相比,增加的管理成本可以说是最划算的公共投入,开放的每一进程都是公共管理上的“帕累托改进”,每一项改革举措都是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公园的24小时开放,会令上海这座“不夜城”更加名副其实。
上海公园24小时开放的经验,也值得深圳学习借鉴。在确保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深圳应当见贤思齐,以实际行动践行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让公园真正成为市民共享的“城市客厅”,点亮城市生活的下半场。
深圳在推进市政公园24小时开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责任。首先,深圳的多元文化与年轻人口结构决定了其夜间经济的活跃度,24小时开放的公园不仅能为市民提供更灵活的休闲空间,还能激发夜间经济的潜力,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其次,深圳的科技创新实力可以为公园的安全管理、环境维护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如运用无人机巡逻、智能监控等手段,有效应对夜间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与管理挑战。
深圳若能积极采纳并优化上海的实践经验,将公园24小时开放作为城市品质提升、人文关怀深化的重要抓手,无疑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城市创新与宜居环境方面的领先地位。
实际上,深圳不仅可以率先实现公园24小时开放,在其它有益于改革开放,有益于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都当解放思想,事事争先。要积极关注全国各地好的做法,看到了马上系统研究可不可行,如果每个行当都能做第二,加起来也是全国第一。
(图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 李璐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