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丨年轻深圳 珍爱博物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2024-05-20 07:4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文脉传薪,前路正长。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深圳博物馆等展馆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市民们再次感受到足不出深圳便可“博”览千年的神奇与美妙。

5月18日,深圳博物馆“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览,展出170余件套珍贵野生动物标本和史前化石,深受小朋友喜爱。 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深圳虽然年轻,但对历史、对文化,却一直有着敬畏与珍重之情。多年来,深圳市政府出台了不少扶持措施以发展完善深圳特色现代博物馆体系,不仅博物馆总数不断攀升,深圳文物保护与博物馆馆藏量也不容小觑。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深圳建设“博物馆之城”,深圳博物馆事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刻。

深圳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在数量上不断突破,以满足广大市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要通过创新发展,拓展博物馆事业的广度与深度,为加快打造“博物馆之城”夯实牢固基础。

坚持“特色化”发展路径。深圳的历史虽不及千年古都般悠长,但独特的移民文化、改革开放的先锋地位以及科技创新的前沿探索,无不为博物馆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主题资源。深圳当继续挖掘和展示这些特色元素,比如建立更多反映改革开放历程的专题博物馆、科技创新体验馆,以及展现深圳多元文化融合的生活方式博物馆等,让每一座博物馆都成为深圳独特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

加强“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要利用深圳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博物馆的现代化转型。譬如,开发数字化文物库,使公众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利用AI技术为展品提供多语言智能导览,则能够打破语言障碍,提升国际游客的参观体验。

深化“公众参与”与“社区融入”,构建博物馆与市民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博物馆举办更多面向公众的教育活动、工作坊、讲座,推动博物馆成为社区文化中心。还可以采取设立社区微型博物馆、流动展览车等方式,让文化资源真正惠及每一位市民,实现文化的全民共享。

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博物馆亦应积极拓展国际视野,与世界各地博物馆建立合作机制,引进高质量的国际展览,同时也将深圳乃至中国的优秀文化,通过诸如文博会这样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平台,推向世界舞台,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文脉传薪,前路正长。深圳要利用发挥好既有特色和优势,加快打造充满文化魅力和活力的“博物馆之城”,在做好历史守护者的同时,争当新时代文化创新与交流的引领者。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