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石榴籽”青少年交流活动在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蛇口邮轮母港)基地举行。时值深圳加快构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200余名喀什学子走进蛇口邮轮母港,感知现代港口码头的风貌、感悟中国海洋文化的深厚内涵,近距离观察和学习深圳在海洋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之旅,促进了喀什与深圳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在基地301教室内,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展览教育部葛洋老师首先为喀什师生们介绍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的基本情况,包括发展历史、服务功能以及独具特色的外观建筑设计特点等,随后便围绕中国历史上海洋领域的相关人物故事、造船技艺、民俗文化和天文地理等内容依次展开,她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为热情饱满、聚精会神听讲的同学们科普海洋文化知识。在欢快愉悦的海洋文化科普教育课堂上,葛老师极富感染力的讲解与互动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课堂结束后,喀什师生们走进海洋艺术科学馆和时光长廊,参观了海洋生物骨骼展区、海洋绘画展区、古船模展区和现代船模展区。在海洋绘画展区,喀什师生们以画读史,对中国海洋的历史人物故事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历史文化的理解;在古船模展区,他们可以看到古代船只的模型,其中包括中国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四大木质帆船,在讲解老师的详细阐述下,他们认识到了中国木质帆船造船文化的历史与特点,并对中国古人的造船工艺和航海智慧表示赞叹;而在现代船模展区,同学们更是感慨于现代船舶的先进设计和技术,直呼大开眼界,同时对从古至今的现代海洋科技的发展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站在蛇口邮轮母港时光长廊上,感受到海风吹拂脸庞的触感,并近距离地观察真实的海洋生态环境,眺望港珠澳大桥、深圳湾大桥以及繁忙的SCT码头,在如此直观的“亲海乐海”的体验中,喀什学生们对辽阔和深邃的海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创意学海洋之“红红火火-红头船”立体贺卡制作手工作坊内,同学们的任务便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制作完成一艘红头船,红头船的整体效果巧妙地呈现了广船代表——红头船的诸多建造特点,手工制作的环节便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验的过程。尽管部分同学在制作红头船的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难,但在指导老师的从旁协助下,这些同学都极尽努力,积极尝试解决问题,认真地按照每一步骤,耐心、细致,并最终完成了一艘专属自己的红头船。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木质帆船造船文化的特点。
活动结束之际,同学们纷纷表示,在本次活动中,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欢乐,同时还体验到了海洋与海洋文化的无限魅力。深圳是一座热情的城市,远离家乡来到沿海城市深圳是一次难得的开阔视野和增长见识的机会,而深邃辽阔的海洋更是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他们坦言,这次精彩的参观体验也将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美好回忆,并伴随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实现更多的探索和学习。
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张岩鑫教授表示,深圳与喀什,虽相隔千里,但早已根脉相连。2019年,他们曾带着国家艺术基金《深圳千影绘画摄影作品巡展》走进喀什大学,旨在通过一幅幅展现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硕然变化的摄影及绘画作品,让喀什大学学子体悟到“深圳精神”的内涵,激发喀什人民以及喀什学子建设喀什、建设新疆的巨大动力。今天喀什学子在海洋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海洋文化的学习,这不仅是海丝文化与陆丝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契机,更是两地文化深度融合的象征。未来,希望能够与新疆开展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两地在丝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互鉴,够激发两地年轻人在丝路文化领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闻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