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是一位 “东方思维”秉持者 | 人文天地·新阅读

周丽华
2024-07-14 09:35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本书的缘起纯属偶然。

《穿越月色宁谧:叶芝诗歌新译与精注》 [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 著 周丽华 译注 中信出版集团·全本书店 2024年6月版

本书的缘起纯属偶然。此前我并非一个热切的诗歌读者;在大学时我的研究方向是英国小说,只是在课堂上囫囵地读过一些广为人知的英语诗作。2020年春天我遇见一位朋友,他的文体在当时的我看来有一种令人惊奇的美。他喜欢写诗,读诗译诗时会进行逐字逐句地辨析,思路也十分新鲜有趣。受他的影响和引导,我开始了精读和重译叶芝诗歌的过程;一年后我写下了《叶芝和他的拜占庭诗篇》一文,接收到一些诗人和学者朋友的好评。受到鼓励的我便有了继续写下去将译诗和阅读感悟集结成册的信心。

本书辑录叶芝代表性诗作一百首,这些诗作平均分布于他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每首诗以前中文后英文对照的形式排列,其中64首附有详细的注文。另外36首尚未加注,一是时间所限;二是我想这36首诗注的留白或许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练习自己解读的机会,以免学而不思则罔;三是仅以目前的篇幅来看书的厚度已经相当可观,再多就太厚了。

书中篇目按照叶芝诗作的写成或出版时间排序,与我写作注文时的篇目顺序略有不同,因此我想有必要给出本书建议的阅读顺序。《叶芝和他的拜占庭诗篇》《时间十字架上的玫瑰》《世间的玫瑰》《茵尼斯弗里湖岛》《月相》《迈克尔·罗巴尔茨的双重幻象》《二度降临》《摇摆》《丽达与天鹅》《本布尔宾山下》等重点篇目中包含了对叶芝哲学和诗学一些重要理论和概念的阐述和辨析,若能先从这些篇目开始阅读,想来更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叶芝诗歌背后的精髓,获得更为清晰顺畅的阅读体验。

明年是叶芝诞辰160周年,离他逝世也过去了85年。但象征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前奏,又承接着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叶芝是其中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所继承与开创的,迄今仍深刻地影响着后辈诗人。对于想要精读和系统把握现代诗歌的读者而言,叶芝无疑是一个适宜的起点。

还是十几岁的少年时,他就凭借天赋悟得了保存于但丁、雪莱、布莱克等文学先辈们诗歌中亘古常新的想象传统和象征体系,从那时起,他便以虔信和勤勉投入整理和接续这一传统的行动中。在诗歌艺术上,他追求形式与神髓全方位的完美,诸多不朽之作为一门人类共通的想象语言贡献着熠熠生辉的词汇,而他严谨而有序的诗歌生涯也自成完整的象征体系,自是一片梦幻云天,飘浮着奥义深蕴的层云。作为一个生活在基督信仰崩塌,人群陷于迷惘的时代的个体,他在思考和追寻终极意义的过程中也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博学多闻的人,关注和涉猎的领域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甚至整理和建构了整套的神秘主义哲学体系,呈现于《幻象》一书中。

阅读叶芝于我而言在美感之外还有更多有趣的收获。作为象征主义者的叶芝无疑也是一个解读人类文明符号的专家,甚至让我在逛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时生出很多联想和感悟。深度了解了他的哲学理论之后,你会发现他骨子里是一位“东方思维”秉持者,这是很多西方诗歌批评者在解读他的作品时遇到阻碍并刻意回避之处,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贯穿其创作生涯的东方思维表达实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存在;阅读这位周公和孔子的西方拥趸的作品,那些时时闪现的共鸣与回响或许可以促进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尤其是儒家思想的领悟。

举个例子,熟悉叶芝的理论后,我看到王阳明的心学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时,瞬间就把它默译成了叶芝的语言,并感觉已经了然每个词背后的深义,不像以前因无甚体悟而感觉它平平无奇。又例如,在观看《长安三万里》时,当李白吟出“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我仿佛也感到了相隔千年的两位大诗人的心声之共振,看到了他们诗笔同指的无极与浩瀚。

从那天翻出蒙尘多年的诗集向朋友请教《印度人致其所爱》一诗起,沉浸叶芝诗中世界的时间已经过去四年。初入其间感觉如行雾中, 而现在,我已能从字里行间瞥见更多,感觉如行月下,细读宛若拨云见月的过程。叶芝的心乡幻境幽影纷纷,气象万千,我能瞥见的依然有限,也深感自己笔力不逮,未能尽述心意,但仍不辞浅陋做此笺注, 勉力进行一番解诠,唯盼抛砖引玉,读者诸君凭借自己的学识颖悟触类旁通,或能开启一段穿越月色宁谧的行程。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叶志卫


(作者:周丽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