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我国首个普惠保险制度《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提出将在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的普惠保险体系。在深圳,多家保险机构精准面向老年人、儿童、新市民、个体户等人群,发力保险产品创新和服务,助力深圳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普惠金融体系。
为“一老一少”赋予保险关怀
近年来,我国普惠保险快速发展,已在全国多个地市落地的惠民保成为典型案例。在深圳,2024年度“深圳惠民保”自7月起已正式生效。这款面向基本医保参保人的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自推出以来,备受广大市民关注,参保人数截至6月底已突破580万。
“我们将充分发挥寿险主营业务优势,积极参与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助力深圳进一步织牢织密社会医疗保障网。”“深圳惠民保”首席承保机构深圳国寿党委书记、总经理吴超说。
《指导意见》提出,要将提升农民和城镇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作为重点领域,要求保险公司加大对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保障力度。对此,该公司上线了2024年“深圳市独生子女家庭意外伤害保险”,为48万户深圳户籍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保险保障,增加家庭抵御风险能力。
《指导意见》同时指出,要引导保险公司积极发展面向各类风险群体的商业医疗保险,合理扩大对既往症和慢性病人群的保障,着力满足高龄老年人保障需求。记者从众安保险获悉,该公司近日升级“众民保”产品,在业内率先将超高龄人群和有既往症、慢性病人群全面纳入保障范围,旨在让常规医疗险产品无法覆盖的人群获得充足保障。
“产品迭代后,无需健康告知,绝大多数既往症患者都可保可赔,同时将投保年龄上限从80岁扩大到105岁,这都是我们在保险普惠性上的大胆尝试。”众安健康险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新市民群体有更多专属保障
个体户、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深圳是全国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但在新市民群体中,绝大部分面临着健康风险保障水平低、获取保险产品渠道难等问题。
《指导意见》中指出,要聚焦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网店经营者等新市民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开展相应的新就业形态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业务。对此,深圳保险业对此展开了探索实践。
总部位于深圳的腾讯微保,联合华泰财险打造了“灵活工作意外险”,并针对新市民群体特点进行定制和创新,如覆盖了生活/家政服务、快递物流等灵活就业群体所在的绝大多数行业,支持雇主为雇员投保、雇员为自己投保和“群投保”模式等。
“针对特殊群体,我们希望以保险特有的价值放大公益动能。”微保有关负责人表示,大部分弱势群体需要的是一种兜底保障,以不同的保险种类为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提供坚实后盾,能为他们带来更实际的现实关照。
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个体户,也是普惠保险的受益者。在深圳经营一家小超市的林先生,去年购买了平安产险的“店家宝”,该产品的保障范围覆盖了店内财产、家庭成员意外、顾客安全风险等,是由该公司为个体工商户专属打造。
“它投保门槛比较低,算下来一天也就1块钱,子女还能直接共享业主本人保障。”林先生说,像这类价格比较“亲民”的专属型普惠保险,让他的日常经营更加稳定、安心了。
“通过平安企业宝风险管理功能,我们为个体工商户提供防灾防损等增值服务,助力纾困解难。”平安产险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3年底,该公司为近3万个体户提供了超270亿元风险保障,为企业提供120万次风险预警,共为企业节省2729万元。
【特报新闻+】
深圳保险机构走进社区 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宣传
近日,深圳市保险同业公会联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深圳市保险消费者权益服务中心,发起深圳辖内15家保险公司在福田区举办了“《深圳经济特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宣传暨2024年深圳保险业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活动。
此次活动以“激发消费活力”“保险,让每一步前行更有底气”为联合主题,以寓教于乐、融学于趣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保险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展示保险行业的初心与使命,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与风险防范意识,增强金融服务幸福感、获得感。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周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