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谜题被深圳科学家揭开!癌症治疗迎来新篇章

读特新闻记者 吴佳妙
2024-07-05 09:51
收录于专题:优才面对面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该科研成果揭示了DNA修复蛋白(NBS1)蛋白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化疗耐药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并提出通过抑制该修饰或调控乳酸代谢,逆转耐药的新策略。

“10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讨论肿瘤有氧糖酵解的作用,却从未明确,而我们这项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北京时间7月3日23时《自然》杂志(Nature)刊登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七院”)何裕隆、张常华教授团队主导的科研成果NBS1 lactylation is required for efficient DNA repair and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研究成果在Nature刊发

该科研成果揭示了DNA修复蛋白(NBS1)蛋白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化疗耐药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并提出通过抑制该修饰或调控乳酸代谢,逆转耐药的新策略。

深圳:创新热土绽芳华

作为深圳“鹏城优才卡”持卡人,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教授与副院长张常华教授在深圳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优势与创新精神,引领团队在消化系统肿瘤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他们不仅是科研项目的核心驱动力,更是深圳科研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

7月4日,张常华教授接受了读特新闻记者的采访。“深圳,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城市,以其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完善的科研体系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张常华教授表示,在深圳,顶尖科研人才汇聚一堂,跨界合作频繁,创新氛围浓厚,为科研项目的快速推进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正是这样的人才环境与政策优势,如同强劲的东风,助推着研究之舟破浪前行,加速驶向成功的彼岸。

在胃癌外科领域,何裕隆、张常华教授领衔的团队,凭借其卓越的学术造诣与持续的创新精神,长期站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交汇前沿。他们勇于开创先河,率先在国内推行胃癌手术的标准化、精细化及立体化淋巴结清扫技术,特别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极大地提升了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生存预期,术后五年生存率突破60%大关,治疗成效比肩国际顶尖水平。

谈及癌症治疗的挑战,何裕隆教授与张常华教授进行了深入剖析。他们指出,肿瘤放化疗作为抗癌斗争的前沿武器,其核心机制在于精确打击肿瘤细胞,通过诱导DNA双链断裂来摧毁其生存基础。然而,“狡猾”的肿瘤细胞却拥有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如同编织着一张“不死之网”,逐渐削弱了化疗药物的效果,耐药性问题因此成为横亘在治疗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科研攻坚:百年难题终得解

如何攻克这一顽疾?何裕隆与张常华教授团队历经数年不懈探索,终于拨开了迷雾的一角。他们发现,乳酸在肿瘤细胞的DNA修复与化疗耐药机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宛如肿瘤细胞的“不死密钥”。这一发现,如同点亮了黑暗中的灯塔,为治疗耐药肿瘤开辟了新的航道。

何裕隆(右)、张常华(中)在做手术。

历经四年的深耕细作,团队不仅阐明了Warburg效应在肿瘤生长与抗逆中的关键作用:肿瘤细胞巧妙地利用糖酵解途径,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这一过程伴随的“乳酸化”修饰显著增强了肿瘤细胞DNA损伤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意味着,面对放化疗等治疗手段时,肿瘤细胞能迅速修复。在此基础上,团队发现一种针对该效应的靶向药物——司替戊醇。该药通过阻断乳酸生成及后续的乳酸化过程,有效瓦解了肿瘤细胞的DNA修复防线,使其重新变得对放化疗敏感。

本研究的机制示意图

“肿瘤的耐药机制一经阻断,化疗药物便能发挥作用,防止肿瘤细胞死灰复燃。这就是此项研究的核心要义。”张常华教授表示,这一研究成功不仅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更预示着一种可能的高效抗癌疗法的诞生,为无数癌症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

科研新动力:临床痛点深挖掘

此次科研成就,不仅是中山七院在科研转化征途上树立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该院在“源于临床、服务临床”的转化之路上迈出了坚定而有力的步伐,更是其构建开放、协同、高效医学科研生态体系的生动写照。

据悉,中山七院作为深圳市与中山大学“市校战略合作”的结晶,是中山大学设置在深圳市的首家直属附属医院。医院规划总床位4000张。开业4年2个月创造全国新建医院最快通过三甲评审的纪录;2021年、2023年两度荣获深圳市委卫生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2023年,医院获评“广东省医疗系统先进集体”。

作为研究型教学医院的翘楚,中山七院每日都承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疑难重症患者的救治重托,其丰富的临床实践与深厚的学术底蕴,如同不竭的源泉,持续滋养着科研创新的土壤。在这里,临床实践与科研探索紧密相连,共同推动着医学边界的拓展。

人才,始终是中山七院蓬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医院深谙“人才兴院”之道,不遗余力地打造国际化、高端化的人才高地。截至目前,医院已汇聚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643人次,形成了一支由顶尖专家、学术领军人才及中青年骨干构成的强大阵容。同时,医院聘请了6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荣誉教授、特聘教授,定期来院指导临床、科研及学科建设,建立了“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的人才梯队,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制图 李婧

科研新纪元:临床研究扬帆起航

在科学探索的无垠征途中,每一步探索都是智慧与汗水的结晶。自2020年起,在广东省消化系统肿瘤重点实验室这一科研高地,以及深圳市重点学科平台的坚实支撑下,何裕隆、张常华教授团队在多项国家级与市级科研基金——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深圳市可持续发展项目及深圳市“三名工程”等强大助力下,扬帆起航,深入未知的科学海域,开启了此项研究的壮丽篇章。

据悉,张常华教授、尹东教授、Axel Behrens教授、何裕隆教授是该研究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恒星博士、李贇博士、李华福博士是共同第一作者。

四位作者深夜讨论审稿人意见(自左至右分别为:蓝林祥,Axel Behrens、陈恒星、张常华)

如今,这项承载着无数希望与梦想的研究已顺利迈入新的里程碑,正式踏入临床研究的广阔天地。目前该研究项目开始面向全社会招募对常规治疗手段已失去响应的危重腹膜转移癌患者,共同参与这一具有前瞻性的临床试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科研成果将很快转化为临床应用,为众多癌症患者带来生命的曙光与福祉,开启更加光明的治疗前景。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吴佳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