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近日在广州举行,通报深圳社科工作者的6项成果荣获一等奖。对此,记者专访了这6位获奖者。他们表示,自己和所处团队的不懈努力得到肯定,备受鼓舞、倍感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今后将再接再厉、不断提升人文社科学术水平,力争“摘”到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深圳和广东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研究,这次获奖为我们继续坚持理论探索增强了信心和动力。”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助理教授陈亮说,这次获奖的论文《分位数因子模型》是团队合作的成果,2021年发表于经济学五大顶级期刊之一的Econometrica。“因子模型是金融学和经济学实证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类模型,我们拓展了传统因子模型的定义,提出了一类新型的因子模型,并对该模型的统计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这类新的因子模型在宏观经济预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陈亮介绍。
“我们发现国内的大宗商品金融化情况跟全球市场不太一样,所以就想找到中国大宗商品金融化的机制以及它的宏观效应。”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郑尊信团队的论文《货币政策、商品金融化与物价波动》2020年发表于《经济研究》,他介绍,该论文是一个课题项目的系列成果之一,立足于中国市场的现实情况,此篇更聚焦于宏观政策效应方面,“我们觉得传统的货币政策往往会忽略大宗商品金融化的现象效应,把这样一个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中,对我国货币政策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有指导意义。”
“随着媒介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新闻学理论和观念逐渐失去对日新月异的新闻实践的解释力;同时,全球新闻业在数字媒体生态下呈现出种种失序和失范现象,需要我们革新新闻学理论体系做出有力回应。”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常江表示,通过对中外8个国家的45位资深新闻学学者展开深入调研,他在论文《数字时代新闻学的实然、应然和概念体系》中归纳出数字时代新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四种学界共识,并提出数字新闻学(Digital Journalism Studies)作为新闻学“第五范式”的命题。
“我们广大社科工作者,要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的本来面貌讲述中国故事,立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谷志军这次获奖的著作是《重大决策责任追究法治化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他告诉记者,鉴于国内此方面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他决心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撰写一部系统研究重大决策责任追究问题的专著。
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湾区教育研究院院长赵明仁本次获奖论文《从外控逻辑到内生逻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探究》提出,控辍保学需要从外控逻辑走向以改善学校教育过程和厚植家长社会支持氛围的内生逻辑转变。“我国幅员辽阔,教育在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城乡间教育发展依然不平衡,特别对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有效解决义务教育辍学问题是实现教育高质量的基础。”他表示,自己目前在从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方面的研究。
作为青年学者,因地缘政治调研报告榜上有名的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袁超殷切地希望,“能够更加从容地坐稳’冷板凳’”。这是因为,宽容的学术体制、充足的积累时间和不被打扰的教研环境,是青年学者练好学术“基本功”、实现长足学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当下,发生在青年学者身上的“内耗”倾向,比“内卷”现象更应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在袁超看来,要想造就一个伟大的城市和国家,不能仅孤注一掷于理工科,人文社科的精诚建设实为百年大计。
袁超告诉记者,深圳大学明确提出“文科振兴”计划,这让想要为国家战略发展建言献策、贡献专业力量的人文社科学者有了支持和底气,也让深圳在迈向全球标杆城市、支撑国家战略发展方面更有内生动力。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