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深圳村落根脉,南山区图书馆以“年书”打开文化历史传承新方式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2024-07-02 21:5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三年一回溯,把城市记忆保留下来,这种方式特别好!”“这相当于给我们这些自然村免费建了个线上村史馆呀”“我回去要跟朋友们都宣传宣传,让他们也能轻松深入地了解我们村的故事”……6月2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分享会在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举办。

这场《年书-村落篇》地方特色数据库现场分享会由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主办,现场邀请了南山区数十位村落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南山区的村落文化。

据了解,《年书-村落篇》地方特色数据库建立于2019年,以南山区8个街道52个自然村落为独立单元,以历史文献、村落照片、村民采访等记录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展示南山区自然村落的历史变革。截至目前,《年书-村落篇》地方特色数据库共收录文献7454项,其中视频546项,图片6501项,文档158项,音频115项,口述史471项,记录了南山区每个村落的主要街巷、历史建筑、现代建筑、公共空间等场景以及各大节庆活动。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重要社会职能之一,南山区不仅经济科技实力强劲,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深港历史文化之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在历史与现代化的交织点上,保存记忆显得尤为重要。”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馆长杨熔在致辞中提到该馆当年启动“时间馆藏 数字年书”项目的初衷时说道,随着《年书》项目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珍贵资料被发掘并数字化保存。

“南山区图书馆于2018年启动了‘时间馆藏 数字年书’项目,收集整理南山区珍贵资料,建设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这种不限时间、地点‘有屏就能阅读’的模式,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更便利的数字化阅读方式,也增强了读者原始、直观、生动的阅读沉浸感和体验度。”资深媒体人郑若琪在谈到《年书》数据库未来应用场景时表示,这样一个“线上村史馆”不仅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实时阅读的平台,未来也可以“搬”到线下,成为每个村落生态的一部分,让村落里归家的游子拥有一个齐聚一堂,回望过去畅想未来的场所。

新农村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共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深圳市政府地方志办)原主任杨立勋在主题演讲表示,南山区图书馆与有关机构共同研究编制《年书-村落篇》并建立全区52个自然村落数据库,这对于应对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为正在消失的自然村落留住历史印记、留住乡愁、留住根脉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深圳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如何处理好旧村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如何统筹好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底蕴,如何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起来,《年书-村落篇》的编制和自然村落数据库的建立将发挥重要的决策参考和资政辅治的作用。“数据库建设‘存起来’,云平台建设‘用起来’,网络化建设‘活起来’,城市化建设‘兴起来’。”

在交流座谈环节,南山区村落代表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保留村落文化的认同感,不少代表还表示,希望这样的“线上村史馆”能够持续更新下去,让更多的人通过线上这种更简便的方式了解南山文化,喜爱南山村落。

据了解,《年书》数据库已建设《人物篇》《村落篇》等6个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共收集71个人物、52个村落、32个文化机构、28个红色基地,超过1500张老照片,累计收录文献近2万项,2019年至今访问量已近700万次。“从历史、人文、社会发展等多个维度全方位记录、保存、传承深圳尤其是南山的城市记忆,为文化传承插上‘数字翅膀’,才能焕发出南山地方文献的活力与生机。”杨熔表示。

(图片由南山区图书馆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崔霞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