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数字法院建设中再次迈出坚实步伐,上线运行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这是深圳在“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融合应用领域的一个标志性示范,标志着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正式启用,将引领“人工智能+审判”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为深圳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率先实现全流程AI赋能
近年来,人工智能高速迭代发展,给诸多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9年1月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较为完备的司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体系,为公正与效率提供全方位智能辅助支持。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鲜明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努力创建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深圳中院主动拥抱现代科技,通过引入前沿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司法审判,在一线法官参与下联合攻坚,研发出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据了解,该系统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将审判流程从立案到结案拆解为85个节点,结合法官关键工作场景,开发出立案智审、智能阅卷、智能庭审、智能文书生成4个相应的功能模块,真正实现AI全流程赋能,提升审判质效。
以诉讼流程的核心——庭审为例。智能庭审模块可在庭前、庭中提供全面支持,通过案情研判、规则推送与庭审提纲生成等功能,大幅缩短庭审准备时间,有效提高庭审效能。“比如,我们在系统中植入既定的一些裁判规则,通过自动呈现审查要点、争议焦点的方式,起到规范审理思路、统一裁判标准的作用。”参与研发攻坚、见证系统从无到有的深圳中院法官付璐奇说,“系统力求解决法官审判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将法官从重复性、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能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案情研判、规则研究等体现法官智慧价值的工作中来,最终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司法服务。”
此外,系统拥有全要素“透视镜”,可深入剖析案件要素,包括当事人特性、纠纷特点、各方利益诉求等,为诉源治理提供精准画像;设置用户捕获反馈机制,随着法官办案数据的不断积累,让模型越来越合用,越用越好用,不断提升辅助办案效能。
锚定辅助工具定位尊重裁判者自主决策权
深圳中院法官陈云峰以一宗家事纠纷案件向记者分享了系统使用体验。
“它是一件比较复杂的离婚纠纷,涉及当事人的情感纠葛、未成年子女抚养权、财产分割等,一般审理周期比较长,用了系统后,审理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时间,而且裁判文书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都得到显著提高。”他介绍,有了系统,从立案、阅卷、庭审到文书生成,全部有大模型深度介入,辅助法官在较短时间掌握案件全量信息。
“特别点赞的是,系统对于不合常情常理的问题会提示法官注意,帮助法官发现隐蔽、有争议问题。”他表示,因为系统与政务数据等对接,让法官在专业之外能获得更多通识性知识,有助于法官更全面深刻了解案情,更精准判案,提升质效,增强司法权威。
记者了解到,该系统在各环节节点均设置审核、确认、决定选项和提示,并作为AI辅助生成的前置条件,AI根据智能比对排查情况提示法官对疑问之处作出判断,根据法官决定的判决结果辅助生成裁判文书,过程可及时纠偏、全程可留痕回溯。
“该系统在设计之初便锚定辅助工具的功能定位,充分尊重裁判者的自主决策权,确保技术进步不越俎代庖,让司法裁判始终由审判人员作出。”深圳中院审管办主任、深圳法院人工智能辅助审判应用工程推进办主任唐国林说。
据悉,该系统目前应用范围已覆盖所有常见的民商事案件。今年1月系统试运行以来,辅助立案29.1万件;辅助生成文书初稿1.16万份,质效显著增强。
打造人工智能审判应用的“深圳样本”
为何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在深圳诞生?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法治建设,为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运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深圳法院作为司法改革的先锋,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前期积极推进全流程无纸化办案与类案裁判指南编撰工作,积累了海量的电子卷宗和涉及100多类案由的裁判指南,这也成为AI模型训练的宝贵财富及坚实基础。”唐国林说。
参与系统研发的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为民认为,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始终站在科技的最前沿,汇聚了大量AI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与顶尖研究机构,这也为司法审判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唐国林进一步表示,深圳法院将人工智能融入司法审判的全环节,核心意义旨在提升公正和效率。“案件办得更快了,办得更公正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自然就强了,整个社会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自然就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自然就跃升了。”
据悉,本次上线运行的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是1.0版本。下一步,深圳法院将继续深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探索拓展司法人工智能在法院全类型案件的应用,持续提升数字法院建设成果的应用实效,更好地运用技术手段为法院审判工作赋能增效,努力为司法智能化转型提供“深圳样本”。
编辑 刘彦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杨渝嘉 三审 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