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号,深圳桥舍画廊将迎来《阡陌·泾渭》刘广个展,展出艺术家近两年来围绕该主题创作的系列作品,展览将展至10月5日,免费向市民开放。
《阡陌·泾渭》是刘广从2018年开始创作的系列作品,也是刘广作为独立艺术家自由创作的起点,格子的样式来自刘广少年时期帮助家里完成印刷工作时编排铅字的经历。
“《阡陌·泾渭》画面的构成元素十分简单:格子的浓淡变化及布局排列。它们有时被安放得很紧凑,像一部纪实文学;有时又被处理得随意轻松,像一首抒情诗。一纸一笔,一水一墨,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在这些看似单调的画面中,千言万语化作最简单的格子节奏——无形、无象,无所攀附,亦无所挣脱。这种态度是一种苛刻背后对水墨媒材的温度掌握。”策展人徐乔斯如此解读。
泾渭者,水也,阡陌者,路也。错综交岔处,或为城市,或为田野,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云长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大抵就是这个形制。
▲阡陌泾渭-2020-8 宣纸水墨 72×55cm 2019.8
梳理刘广与深圳这座城市的渊源。了解到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座落在深圳,刘广对深圳“动心”了。1999年,一方面带着对深圳的冲动和好奇,一方面为了躲避继续从事家族印刷业枯燥和重复的工作,刘广只身来到深圳闯荡。一度,他甚至连一个可以让自己施展国画能力的机会都没有。在进入酒类包装设计行业之后,刘广曾过了一段相对“惬意”的日子,这样的境遇对于他而言仍然是不满足的——如果不能画画,那就是痛苦的。2015年,当刘广感觉到自己终于可以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的时候,深圳已然成为了一个超级城市化的样本。当刘广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画出第一张《阡陌·泾渭》的抽象绘画作品并为之感动的时候,丁乙的《十示》已经被反复操练了三十年。
在徐乔斯看来,抽象绘画中往往附带着情感心理与视觉技巧的编译信息,这是艺术家将自我交付于画面的诚实。广义上讲,以水墨作为媒介的当代艺术在今天面临的使命与议题是如何与传统精神相连接,来进一步解决“再中国化”的问题;从狭义上看,是重新审视和考察不同的城市生活境遇如何塑造了全球化进程中个体所坚守的文化信念。显然,刘广选择在这个全球化开始动摇的时刻进入当代艺术的创作领域,就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艺术在今天的时代语境中的课题。
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盲目否定传统、否定国画、在西方意志的牵引下沦丧自身文化语境的过程。由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并不是自觉地从传统艺术中自然演变的,因此,如何在保有当代艺术的形式与语言的基础上复归一种传统文明中宁静致远的精神内核,既是2020年这场变局之后的一种文化诉求,也是人类净化心灵的一种渴望。
如此看来,刘广可以代表一部分迁入深圳并在深圳生活、打拼、成长最终以十分个人的方式参与到本土当代艺术发展中去的样本。“深圳时差”曾经“耽误”了他,但也给予了他20年的时间旁观和思考自我在艺术上的抉择与表达,正如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写下的诗句:
“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还没有唱出来。
我每天都在我的乐器上调理着琴弦。
时间尚未到来,歌词也不曾填妥,
只有希冀的痛楚隐忍在我心头。”
▲阡陌泾渭-2020-7 宣纸水墨 85.5×68cm 2019.2.2
“几张画笔勾勒的经纬交织的无数小方块吸引着我,好像古代排兵布阵的战场,又好似难觅的天际图像,莫名、深邃。非传统的山水、人物或写意花鸟水墨画般写实、流俗。直觉中,水墨材料铺就的经纬图式透出一种沉稳的自信和参透人世的觉悟。”在艺术评论家徐亮看来,刘广的经纬图式符号以修行的方式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根脉相连,在静思-顿悟-冥想的递进中得以观照大千世界、万物性灵,并在散漫无为中发现世间诸多矛盾集合庞杂的精神意味,在这种异质同构的表象中,刘广作品沉稳中的驿动,严苛中的活泼,无形中的有形精神品质便一览无余。
■人物简介:
刘广,艺术家、设计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ICAD 国际商业美术认证设计师。2008年出版商业插画书籍《刘广商业插画汇集》,长期致力于当代水墨艺术创作及商业艺术插画设计,现工作生活于深圳。
■艺术观点:
以经纬水墨的方块为绘画元素,在冷静、持续、抽象的状态下寻找可能。同时,借助水与墨的特质,在相对狭窄的空间里,寻找一种温度!
(晶报供稿)
编辑 贺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