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90年代深圳的市场经济震撼了我
樊纲,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学术专长是理论经济学,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说起来,樊纲跟深圳非常有缘分,早在1983年,也就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第三个年头,樊纲承担了中央的任务来到深圳调研考察,为全国的农副产品价格改革探索经验。
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这座改革之城的独特气质,但真正让樊纲开始相信深圳潜力无穷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到华强北的一次经历。
樊纲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接受采访时回忆那次特别经历:那时候华强北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所有的人都在忙忙碌碌,都非常紧张非常忙。当时深圳最有名的话,就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大家就在那儿奋斗。
“什么叫市场经济?华强北就是市场经济。对我震撼的是,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们以前学市场经济那是空洞的,市场经济就是从像华强北这样细小的、一个个产品、还有小企业的这种活力当中发展起来。当时不仅是精神上的一个震撼,也是对我们所学的理论有一个现实的对照。”
2011年的第二届中国经济50人论坛深圳经济特区研讨会上,樊纲作了“深圳建设现代化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考”的演讲,认为深圳市要有一种规划理念,就是几十年后我们要管理的活动人口将达到3000万。而在2016年,樊纲在深圳经济发展趋势论坛上表示,深圳大力推进后海总部经济及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建设,将会引领深圳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对于未来,樊纲表示,先行示范区就是经济特区的升级版,是中央在新时期赋予深圳的又一重大使命。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追求的是全方位全过程先行示范。第一,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第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第三,进一步推进城市化。
郑永年:深圳要为国家做模板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问题专家,1962年出生的郑永年长年致力于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先后出版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50多部,其学术研究在理论界和社会传播领域受到关注。
郑永年与深圳颇有渊源,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讲席教授,组建人文社科学院“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
2019年11月郑永年接受媒体采访,就中央出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看法。他认为中央之所以选择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其战略性的考虑。就是要强调社会主义优越性,要讲社会公平,要讲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从中央的角度考虑,深圳要做一个模板,为国家做一个模板。因此,深圳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发展,还一定要为国家做一些事情。他建议深圳要把自己的家底摸清楚,找出实践的困难从哪儿来。要克服一个个困难,就需要细节的措施。
郑永年对香港局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颇为关注。他曾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解决香港问题还是要从民生经济开始。那么民生经济怎么样来改变?他建议要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来解决香港问题,对香港的开放。大湾区里有很多香港制造业企业,能够提供就业,甚至香港人的居住问题也可以在大湾区得到解决。大湾区可以向香港开放,大湾区足够能容纳香港。
“因此,一定要发挥出大湾区的真正作用。香港真正闹事的仍然是少数人。在大湾区给香港住房困难的人口盖一、两百万套房子,再把他们的就业解决了,问题也就差不多解决了。如果大部分年轻人的问题都解决了,那么那些组织搞‘港独’的少数人,自然就被孤立起来了。香港的大局就比较好解决了,至少是可控的。”
朱民:深港可共建“带路”金融中心
深耕商业银行系统多年的朱民,是第一位获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的中国人。在IMF任职期间,参与化解了欧洲债务危机等诸多国际金融风险和挑战,推动了“人民币入篮”等重大全球治理项目,并极大促进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之后他选择回国,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担任院长,为中国经济建策建言,并在国际上继续传递中国的声音,是2018影响中国年度学者获奖者。
朱民多次到深圳参加IT领袖峰会,尤其是2017年4月举行的深圳IT峰会上,朱民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独到见解打动了深圳市领导,他们随即委托朱民为深圳做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
同年6月,朱民再次来到深圳,出席“首届前海深港合作论坛”。他认为,深圳高科技制造业的比重已经占到制造业的70%,在全国遥遥领先,具有很好的高科技制造业基础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利用5G和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深圳未来有潜力打造全球智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占据全球智能制造业的制高点和领先优势。
会上,朱民建议,深圳与香港可合作共建“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在投融资、人民币跨境使用等领域着力。他的建议包括:建立运输金融、大宗商品相关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促进以跨境金融、离岸金融为基础的股权投资、项目投资和金融租赁;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以香港为中心支持“一带一路”离岸人民币运作;构建金融信息网络,建立金融监管机构沟通平台。
近年来,深圳金融业资产规模在全国排名稳居第三,居于北京、上海之后。在2018年第六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主论坛上,朱民特别赞扬了深圳绿色金融的发展,认为深圳的绿色金融走在全国领先地位,绿色信贷规模快速增长,绿色债券市场的创新不断涌现。
江小涓:特色道路成就“中国奇迹”
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的江小涓,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和财贸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国际经济和公共政策。
在国务院任职期间,江小涓多次到深圳考察。2014年11月,她在深圳实地考察了创梦天地、柔宇科技、高新投、超多维等企业和益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隔年,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出席开幕式。
谈及新中国改革开放这段伟大历程,2020年6月7日,江小涓在《理论面对面》节目中提到,“中国,已经是一个开放度比较高的国家了。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大国,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突出。中国的开放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使我们对外开放发生了趋势变化和战略调整。”
蔡昉:新时代深圳新责任
1956年出生的蔡昉,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村经济理论与政策、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收入分配和贫困等。
2009年3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所长的蔡昉在提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表示,深圳的户籍制度改革可以包含选择性的政策,政策条件从投资额度或者签订合同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也可以选择在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之间增加绿卡等层次。
在今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专访中,蔡昉表示,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定位的转变意味着深圳要担负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素的重任。他认为,因改革开放而生的深圳也应该在户籍制度改革上做出新的探索和突破。
谈及深圳下一步发展将面临的新挑战时,蔡昉表示,新时代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共享的发展,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大力提升。站在时代发展的新节点上,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
他认为,深圳要对标全球,不仅是经济,更重要的是在科技、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展示中国的治理理念、治理智慧和治理方案。
编辑 张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