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千人创客省级示范班(第二期)正式结业。在前一天,培训班学员们来到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广州市黄埔区迳下村开展结业考察活动。
“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倡农文旅融合发展,但我还是认为应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规划。我们村就只有一产,出来就是看看只有一产的村如何做?”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热潮中,梅州兴宁县的村委书记古小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像古小彬这样带问题来找答案的学员还有很多。
诉痛点、找优势。第二组是茂名学员谢远新和汕尾学员施杰涛作为代表汇报,他们组认为乡村的共同痛点是农产品难卖、实体产业萧条、各项发展缺人。于是,他们迅速寻找己方优势,发现培训班内就有电商带货、平台专家、供应链和流量与产品包装等方面专家里手,他们准备策划一个项目乡村卖货特工队,协助同学们的产品进行电商适配性包装,在天猫、淘宝、抖音、拼多多平台上架,概括起来两个字——“卖货”。为证明这个事情的可行性,结业汇报前一晚做了卖货实验,组内7个人转发销售链接后,成交接近8500元销售额,汇报现场两位邀约班级有产品有渠道的同学共同加入实战群。
第八组汇报代表山行纪电商服务公司张邦健说“我们目前已经和第二组联合班内几家同学企业,组建卖货小平台,为同学进行销售卖货服务,针对组内的产品番薯、猪肉丸、盐焗鸡、肉包等,多次一起讨论和提出卖货建议,种出来的番薯可以直接收,甚至包收,这些都在进一步确定。”
第四组成员深入学习了浙江“千万工程”的乡村样本小古城村等,同时也互访了组内同学的项目云浮市象窝山生态园、刘记富贵菜等,打算充分利用小组成员的农业和文商旅资源,如梅菜、水稻、蛋品、鱼、茶叶等农产品资源,二十四节令鼓、烹饪培训、手信特产经营、直播电商、乡村改造运营等资源,以“新沟南,向未来”为主题,对汕头沟南社区的发展提出一系列提升思路。
每组在汇报中反复提及数字化运营、借鉴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农产品包装运营、乡村改造与产业落地等,都在整合着各组甚至班级内资源,想着利用学习经验和在培训中对接的资源如何盘活自己所在的乡村。第三组汕尾陆河拾柑印记农业公司的学员叶平原主营业务就是三产融合打造,为项目做产业规划,他目前已经开始针对本组学员产业规划展开商业合作。
为了寻求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为学员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二期班自5月27日开班以来,带领学员们分别赴苏州、杭州及省内揭阳与江门的村庄开展实训。在结业汇报前一天,特地安排了广州迳下村考察调研活动,学员们徒步2小时跟着村讲解员丈量迳下村的发展之路。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城市和乡村生活质量同值的重要途径。今日迳下村,从原先一个脏乱差的贫穷村变成“纳米小镇”,有“广州美丽乡村”之称,“在城市中看得见乡愁”。这离不开村委书记的领导与对村庄发展的精准定位,也离不开科学城集团资金改造,乡村振兴既要激发乡村的内在原生动力,又要引入外界的社会资本力量进入乡村、改造乡村,以双向联动来促进乡村和城市融为一体。迳下村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即把城市建在乡村里,而不是把乡村变成了城市。城市和工业,反哺乡村与农业,乡村与农业同时也服务城市、助力工业,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款成功的模式。
“迳下村的成功案例正是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的最终目标所在,即村集体开展经营,获得收入为村民分红,村发展提供新工作岗位,村民可以选择返乡创业就业。而村委书记这类带头人也正是我们计划的培育对象,计划创新提出了‘万名兴乡火种、千名兴乡创客、百名兴乡典型’的进阶式系统化培训,旨在探索广东省、市、县各级可复制的兴乡青年培育创新方案,让更多青年成为助推广东高质量发展和县域经济振兴的新生力量,促进人才回归、项目回迁和资金回流。”培训班相关负责人表示。
(团省委供图)
编辑 温静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