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70人次登顶珠峰,卷到有人连“小区第一”都拿不到

南方+
2024-06-20 17:43
摘要

与其他地方的登顶珠峰者往往能成为某某省或某某市的“登顶珠峰第一人”相比,近年登上珠峰的深圳人有点“卷”,“卷”到有时连“小区第一”“全家第一”都难。

2024年是人类探索珠峰100周年。记者从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下称“深圳登协”)获悉,2024年珠峰登山季已落幕,今年共有来自深圳的15位攀登者登顶珠峰,是有史以来深圳人年度登顶数量最多的一次,至此,深圳登顶珠峰的人数已达61人,共计70人次。

截至2024年6月1日,登顶珠峰的中国人727人,其中女性114人,占15.7%。6月16日,这727人中的100余人齐聚深圳大梅沙生物圈三号,参加2024“不止于攀登”珠峰演讲活动。

在此次活动上,深圳登协创始会长、万科集团、深石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表示,深圳登顶珠峰的人数在全球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中位居第一,这座城市的攀登事业如同经济发展一样,走在国内城市的前列。

记者还从此次活动获悉,与其他地方的登顶珠峰者往往能成为某某省或某某市的“登顶珠峰第一人”相比,近年登上珠峰的深圳人有点“卷”,“卷”到有时连“小区第一”“全家第一”都难。

李卫社:在小区只能排第二;

厉延琳:连家里第一也没有拿到

“70后”李卫社是深圳广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国家一级建造师,他2003年从南坡登顶珠峰,在深圳登顶珠峰者中排名40多位,而跟他居住在同一小区的深圳首脑美发总经理李春生,早在2018年就登顶珠峰,是“中国美业登顶珠峰第一人”,还把美发沙龙带上了珠穆朗玛峰。

李卫社在“不止于攀登”珠峰演讲活动上说,2017年自己开始进入登山行列,但只是爬五六千米的雪山,从来没有想到过攀登珠峰,结果2020年在距离深圳3000多公里的玉珠峰大本营,他机缘巧合遇到了住在同一个小区、素未谋面的李春生,李春生又介绍他认识了曹峻、夏伯渝、马啸等一批优秀的珠峰山友、一群有有趣灵魂的登山人,在他们的“忽悠”和鼓励下,他才下定决心攀登珠峰。

2024年6月16日,李卫社在“不止于攀登”珠峰演讲活动上演讲。南方+记者 鲁力摄

李卫社起码还是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国家一级建造师、第一个登上珠峰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也是全家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人。

“95后”厉延琳在深圳出生、长大,今年5月21日10时48分登顶珠峰,在深圳登顶珠峰者中约排名50多位。在她任职的华大集团,她则是第十位登上珠峰的员工。更“卷”的是,即使在她家里,她也并不是第一个,而是第二个登上珠峰的人。

2020年5月28日9时57分,厉延琳的父亲、松禾资本合伙人厉伟登上珠峰。这一年,厉延琳也与父亲一起攀爬珠峰,但因为身体原因没能登顶,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在2021年第二次攀爬珠峰未能登顶后,今年再次攀峰。

今年,在厉延琳从珠峰下撤到珠峰大本营过程中,父亲、母亲、姑姑千里迢迢从深圳赶往大本营,并且从大本营吸着氧向上徒步迎接她,父亲穿的正是自己4年前登顶珠峰时的衣服。

2024年5月21日,厉延琳登上珠峰,成为全家第二个登顶珠峰者。受访者供图。

深圳登协副会长曹峻介绍,在登顶珠峰者的人当中,有不少是夫妻登顶、兄弟登顶、父子或者是父女登顶的,很多家庭成员互相“卷”着、激励着完成了珠峰的攀登。

为何深圳这么多人爱登珠峰?

根据2021年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人口14.1178亿,深圳市常住人口(含深汕特别合作区)1756.01万人,只占全国的1%左右。

与1%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3年至今,深圳登顶珠峰人数占中国民间攀登珠峰人数的10%以上。

2003年,以王石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支民间珠峰登山队在中国登山协会教练的指导下,成功地登顶珠峰,开启了中国民间攀登珠峰的先河。

曹峻表示,据深圳登协统计,截至2024年5月底,在登顶珠峰的中国人727人中,普通户外爱好者约500人,其中深圳有61人,占比约12%。

“不止于攀登”珠峰演讲活动上,王石、汪建、厉伟与主持人交流。南方+记者 鲁力摄

深圳为何这么多人爱登珠峰?

“第一个是有钱呐!”在“不止于攀登”珠峰演讲活动上,王石的这个回答引起现场一片笑声。

王石分析说,经济发达是基本面,而移民城市的探险精神是一个重要原因。深圳与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都是移民城市,这两个城市有不少相似之处,在太平洋两岸隔海相望,都是优秀企业聚集的地方,这两个城市也是全球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中登顶珠峰人数排名第一、第二的两个城市。

在华大集团董事长、深圳登协荣誉会长汪建看来,一个城市有多少人登上珠峰,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创新指数。

深圳登协会长厉伟说,移民城市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安分,正是人类这种不安分的精神,让人类走出非洲、散布到世界各地,甚至走向太空。不断创新的精神,是深圳民间登顶珠峰者的人数在全球千万人口大城市中位居第一的原因之一。

他表示:“深圳这么多人去登山,支撑的就是这种不断探索新边疆、探索人生边界的精神,这种精神也使这个城市保持了足够的活力,这种活力又会带动更多人以各种方式探索人生的边界。登山,只不过是表达这种探索的一种方式。”

曹峻则表示,珠峰攀登者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但这群人的共同特点是“敢闯敢干,敢为人先”,这也是深圳成为国内民间登山“第一城”的原因。

图片来源:深圳登协。

深圳登顶珠峰者不只有登山家、户外爱好者,

也有科研人员

深圳这片独特的土壤孕育了一批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攀峰者。他们是个什么样的群体?他们又从登峰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深圳第一位登顶珠峰的人是王石,他2003年、2010年曾在52岁、59岁时两次登顶珠峰,登顶时间都是在当年的5月22日。

王石2023年曾在为《珠峰在望》一书作序时指出:“山,无处不在。在我看来,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其实是自己。往上走,即使是一小步,也有新高度。”“人生如登山。很多时候,遥看目标高不可攀,但每向前一步,也就距离目标更近一步,每一步,都是人生的新高度。”

这一次,王石在“不止于攀登”珠峰演讲活动上说:“登到最后你才发现,珠峰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山峰,还是一个心理山峰。”

梁群2003年5月登顶珠穆朗玛峰,是深圳第二位登顶珠峰者,也是中国内地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汉族女子。

登山探险家张梁2005年登顶珠峰,是深圳第三个登顶珠峰者。2018年,54岁的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行员工张梁成功登顶北美洲最高峰迪纳利峰,成为完成“14+7+2”人类登山探险终极梦想的中国第一人、世界第二人。

民间登山家刘永忠是深圳登顶珠峰次数最多的人。他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2009、2019、2024年三次登顶珠峰。从2009年到2019年,他用十年时间登顶全球14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完成这项壮举的中国人不超过5人。

2023年登顶珠峰的陈国庆是深圳市律师协会刑事诉讼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也是今年在“不止于攀登”珠峰演讲活动演讲的两位深圳嘉宾之一。他表示:“真正的最高峰,不在远处,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日常生活里。西藏有珠峰,生活中有珠峰,工作中也有珠峰。”

据深圳登协统计,2024年登顶本次登顶的15位攀登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既有登山家、普通户外爱好者,还有科研人员。

汪建在“不止于攀登”珠峰演讲活动现场。南方+记者 鲁力摄

汪建是深圳登顶珠峰者中最年长的一位。今年5月21日10时28分,汪建带领华大登山队从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传回了全球首份来自世界之巅的超声图与脑电数据。这也是70岁的汪建第二次登顶珠峰,刷新了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

与多数登峰者只要登顶、安全下撤就达成目标不同,华大登山队带着科研任务和设备前往珠峰。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副研究员刘欢欢背着脑电分析设备冲顶,在登峰之外,还要承担采样的任务,在珠峰封顶呆了一个多小时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

在队伍里第一个登顶的华大“90后”员工旦增旺姆负责掌上超声,更是在峰顶呆了两个多小时,要给自己和其他受试者完成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扫查,为了能拿到极限条件下的身体数据,甚至有一个多小时不吸氧。

旦增旺姆在攀爬珠峰过程中为自己做颈动脉超声。华大集团供图。

“借用汪建老师的话,今天我不冒这个险,不知人类取得70岁在珠峰峰顶的数据还要等多少年。”让厉伟印象深刻的是,华大珠峰登山队以自己为“实验小白鼠”,从深圳的海边到世界之巅,他们背负不同仪器,采集各种实验数据,哪怕在8300米的突击营地,甚至到达8848的顶峰之后,为了取得人类在极高海拔缺氧状态下的生理状况数据,他们不顾低温寒冷解开衣服,不惧缺氧窒息摘掉面罩,只为人类的福祉豁了出去。

2024年5月21日,汪建登顶珠峰后,在珠峰顶采集静息态脑电数据和皮肤微生物样本。华大集团供图。

汪建表示,把更多的科学仪器搬到更高的海拔上来,做出更多的人类在极限条件下的生存挑战,希望能对人类未来的科学发展、火星移民、地外生命等起到建设性作用。

华大运动COO马啸2021、2024年两次登顶珠峰。他再次登顶珠峰后感慨:“个人攀登是小我,科技的攀登,有利于世界进步的攀登更加有意义。”

图片来源:深圳登协。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