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如何合理规划未来职业道路?志愿规划师建议来了!

读特新闻记者 王梓瑞
2024-06-18 17:53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近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布消息称,广东2024年高考成绩将于6月25日左右公布。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志愿选择和职业规划将成为众多考生和家长所面临的问题。

广东2024年高考成绩将于6月25日左右公布。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志愿选择和职业规划将成为众多考生和家长所面临的问题。

读特新闻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专业高考志愿规划师王秀聪。作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特聘职业规划导师,她对高考生的职业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自我探索与外界需求相结合

王秀聪谈到,合理的职业规划需要有意识地做好角色转换,从服从学校和家庭安排的学习者调整为自主思考者和信息搜集和加工者。思考和搜集加工的信息主要有两个方面来考虑职业规划:一个是自己要什么,是对内探索;一个是社会需要什么,是对外探索。

自己要什么,主要从自己的兴趣(学科、爱好、职业方向和行业领域倾向等)、能力(学科能力、性格特点、其他能力优势、家庭资源支持)、价值观(更喜欢过什么样的生活、更认可以什么身份角色为社会做贡献、家庭的期待)等方面来考虑。如一些男生性格内向、喜欢和数据、机械打交道,对物理中电学部分掌握良好,数学逻辑思维也比较强,又对新能源汽车和芯片感兴趣,家里在有相应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帮助考生先一步了解行业情况,或在填报志愿时重点了解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甚至材料类中偏新能源动力方向等专业。

社会需要什么,主要是结合当下已有的专业、职业和行业去做考虑。同时还要结合未来科技进步、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等来综合考虑。比如AI在未来对一些职业的替代和发展出来新的机会,如深圳市20+8的产业集群等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王秀聪提到,现在学生和家长普遍受到网络自媒体的影响,理科学生一窝蜂地学习计算机、电气和电子信息类,文科生都去报考法学、财会、汉语言,造成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同时也出现一些同学忽略自身因素拼命往上爬最终发现“爬错了梯子”的情况。

提高自我认知 识别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高考生如何识别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呢?王秀聪认为高考生应从学业和生活两个方面识别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从学业方面来看,主要看自己喜欢在什么学科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会自主拓展课外内容。以及可以把对一个学科掌握到何种程度,除了分数可以作为反馈之外,还可以参考自己对学科领域的课外知识的拓展情况,比如提前学习大学的课程、参加比赛、行业调研等方面。

生活方面主要看自己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特长、他人的评价与反馈等情况。比如同学家人都反馈某个同学很乐观、很热情、特别会照顾他人,那这位同学可能在和人打交道方面就比较有优势。比如有些同学对计算机编程很感兴趣,动手能力很强,在高中阶段很享受完成科学实践的过程,那么该同学或许在电子设计类、编程类的专业或者工作感兴趣、有优势。

“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即便是被很多人都看好的选择,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只有具备相对全面和清晰的自我认知,才会在主流声音的裹挟之下还能站稳脚跟,进而扎根大地,坚定地选择自己的路,而不是走别人认为好的路,忘了自己是谁、要去哪里。

职业规划需理性选择与长远规划相结合

王秀聪表示,高考生在职业规划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一些考生做选择时考虑的因素比较偏颇,没看到自我探索有什么以及世界的全貌。只考虑外部趋势,而忽略自身的情况。如大家都说电气好就业又稳定,就去选了,但没有考虑自己物理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和空间感知差的实际情况,学习起来就会很费力。

有些考生觉得作为学生拼尽全力完成高考就好,志愿选择什么的差不多就行,学什么专业无所谓,在填报志愿时用分数随便匹配个院校的专业就结束了,没有意识到当下的选择对后续大学生活乃至后续就业、深造的影响有多大。这个情况背后也和学校和家庭一直大包大揽有关,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养成对自己负责、自主思考和判断的意识和习惯。

也有些考生高考成绩不理想,在做选择的过程中非常情绪化,无法进行相对理性地思考和沟通。王秀聪介绍,之前在进行志愿填报工作中就遇到过几个类似的案例,个别考生得知分数后几天不出门、不吃饭、不沟通,或者成天往外跑,甚至外出旅游,无法安下心来填报志愿。家长只好边安抚孩子边在咨询师的支持下搜集信息,并结合出分前做的专业方向探索的范围去重点了解院校,甚至还带着孩子去看学校。好在最终都顺利完成了志愿填报工作,录取的院校和专业考生也还算满意。但填报的过程却让人“捏了一把汗。”

王秀聪在采访最后表示,“风物长宜放眼量,做出当下适宜的选择,需要拓展过多的因素、看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而不是只基于当前的某一个点、他人的某一句话就去做出选择。”

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但不应被过分夸大其对个人一生的影响。考生应从被动接受学习任务转变为主动规划未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在决策时考虑长远,超越短期和片面因素,以更全面和理性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选择。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王梓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