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深圳的科幻作家,不少人会想到去年因夺得雨果奖而为人所熟知的深圳青年海漄。他在从刘慈欣手上接过奖杯后,发表了感言:“理想照进了我的现实。”——这位获得科幻界最高荣誉的科幻作家,本职工作是深圳一家金融机构的普通白领,每天都得计算着自己的收入和时间。他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争分夺秒地进行科幻创作。
海漄的“打工人”身份或许是深圳科幻作家一个特征的缩影。实际上,深圳活跃着众多不同职业、风格各异的科幻作家。他们或许白天就是身处写字楼里的白领,晚上则化身成为科幻世界的探险者,在文字中构建着一个个极具幻想感的时空。
在日前揭晓的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上,深圳有两位科幻作家上榜。刘洋的作品《井中之城》和分形橙子的作品《地球众神:亡者归来》分别摘得“2023年度长篇小说”的金奖和银奖。刘洋在南方科技大学任教,而分形橙子曾在华为工作多年,曾是一名通信工程师。
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游戏IP相关工作的谭钢,是近年来颇受科幻圈瞩目的新锐作者。他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作品《三日月》,一举夺得了第二届“晨星杯”中国原创科幻文学大赛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这部作品去年在深圳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
▲分形橙子
日前,记者对话了分形橙子和谭钢,和他们聊起了在深圳进行科幻创作的心路历程。
分形橙子:通信工程师与科幻的“久别重逢”
“因为这个笔名,我常常被人认为是女生。”分形橙子说。其实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理工男”,读书时期最讨厌的,就是语文课。2012年,分形橙子入职华为,来到深圳,成为一名通信工程师,后来被外派到海外,辗转去了十多个国家。
在华为工作时的分形橙子,是把自己的写作梦想暂时搁置在心底的。他在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科幻小说,虽然那时候他脑海里还没有科幻的概念,只是喜欢读叶永烈、童恩正等中国科幻奠基人的小说。直到有一次,他读到了《科幻世界》这本杂志,他确信了自己就是科幻迷。
▲分形橙子
上了大学后,分形橙子惊喜地发现,学校里就有一个科幻协会,这让他感觉像找到了组织,也让他开始尝试提笔写科幻。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他遭到了退稿。在大学毕业前夕,分形橙子感到很苦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给刘慈欣写了一封信,请教科幻创作的事情。没想到刘慈欣真的给他回了信,对他说,人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踩大地,他建议分形橙子应该先找到一份工作, 等到衣食无忧后再开始科幻创作。分形橙子听从了建议,“回到沉重的现实,暂别了科幻写作”,这些年里,他再也没有接触科幻圈,也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对这期间出现的科幻作家也通通不知道。
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当时分形橙子到利比亚出差,在那里的一次饥寒交迫、生命面临巨大威胁的瞬间,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的这辈子就这么结束了,那我的遗憾是什么?当时我在想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答案就是科幻。”
2018年从华为离职后,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创作。“以前天天写技术建议书、合同、PPT,文笔全丢掉了。科幻写作其实并不容易,和预期的一样,我只能先从练笔开始。”写到20多万字时,分形橙子发现文笔慢慢地回来了。他开始往外投稿。不久后,他的作品《赞神的宫殿》获得了第二届冷湖科幻文学奖中篇组二等奖,创作的第三部短篇小说《提托诺斯之谜》,也被《科幻世界》刊登,并夺得了两座银河奖。从那时起,分形橙子慢慢走上了科幻创作道路,短短数年时间,他发表了科幻作品超百万字,获得了二十余项科幻奖项。
兜兜转转,最终与科幻久别重逢,分形橙子说,从不认为自己是“被华为耽误了的科幻作家”,“每段人生经历都是一次沉淀。正是我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过往的海外生活经历,为科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比如他曾以在埃及生活四年的经历写过一篇中篇科幻小说,曾获“晨星奖”中篇提名奖。
▲分形橙子的作品《地球众神:亡者归来》《忘却的航程》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给读者带来关于宇宙、科学、哲学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科幻独有的惊奇感。”分形橙子表示,他的写作风格的确带有“工程师思维”,注重对科学理论的演绎和推翻,进而构建一套全新的世界观。“科幻文学与其它文学类型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宏大的时空观。作家在创作科幻故事时,可以畅想亿万年前或亿万年后的世界,想象和地球完全不同的异世界。每当我全身心地创作一个故事时,宛如经历一场特别宏伟、梦幻的旅行。当我心情烦躁的时候,想想宇宙是多么广袤无际,而我们就像是渺小的灰尘,顿时心胸豁达。”
“当前中国的全职科幻作家屈指可数,很少科幻作家能够靠职业写作维持生计。”分形橙子坦言。2021年,分形橙子在短暂离开深圳后,又回到深圳,在一家游戏公司担任世界观架构师。如今他仍保持着早晚写作的习惯,“每天6点准时起床,在家写作到9点,要求自己最少写2000字。夜晚下班后,不管多晚,我都会逼自己写满1000字。天道酬勤,保持写作的思维和压力,才能不断前进。”哪怕到周末也很少出去玩,一般都是在家里看书和写作。
分形橙子说,如今他不再是一名通信工程师,他从事的就是科幻行业。“我的工作就是做科幻架构设计,写一些设定,也会写小说。我已经成功地将兴趣变成了工作。但工作以外,我也会业余写一些自己的东西。”
“深圳是一座科技之城,有着非常厚重的科幻土壤。”分形橙子表示,在以往的科幻版图上,粤港澳大湾区并不突出,而雨果奖花落深圳,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大湾区科幻文学经过多年的孕育,开始崛起。”他相信,在深圳这样一片土壤上,将有更多的新生代作者会把影响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新技术,更多地融入科幻文学的创作之中。
谭钢:我是建筑师型科幻作家
“95后”的谭钢是广东肇庆人,在广州读书,工作之后便来到了深圳,目前在游戏行业工作。他坦言,在这样日新月异的行业工作,压力的确很大,“创作产能一度被挤压到每天只能写一两百字,往往是写了又删删了又写,但还是比较顽强地坚持把自己大脑里不断出现的新东西记录下来。”
▲谭钢
谭钢是在初中时,偶然翻到了一本2003年的科幻短篇精选集,从此阅读的兴趣就开始转向了科幻。但他那时也并不相信自己能写科幻作品。“虽然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在课余时间自娱自乐写一些东西,但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比较一般,满分150分常年徘徊在100至110分之间,作文基本在45分上下,那时我一点都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写作能力。”数学和物理学得更好的他,当时给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就是“科研人”,而填报志愿的时候更是一度想要报考法医,“只不过最后被摁下来了。”
而谭钢科幻创作的转折点,是大学母校科幻社的一次科幻征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两篇稿,获得了肯定。“当时评委之一的张冉老师让我考虑下参加当年的晨星奖,我花了大概八个月时间,写出了第一部长篇《三日月》,拿到了那一年的长篇金奖。对我来说当然是莫大的鼓励,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开始以比较严肃的态度去面对写作。”整个大学期间,谭钢还写了另一部长篇《伯劳与荆棘》。虽然因为各种原因,《三日月》和《伯劳与荆棘》的出版之路走了很多年,但最终都在2023年正式出版。
作为游戏从业者,谭钢认为,自己算得上文创行业的一线战士,工作也和个人的科幻创作相辅相成,属于忙且幸福的状态。工作之后,因为时间被切得比较细碎,同时为了酝酿第三部长篇小说,谭钢写作产量有所下降,而且产出的主要是中短篇,一年只有一两篇,但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2019年创作的《虹雨》拿了冷湖科幻文学奖,2021年创作的《黄沙倒影》获得了首届中国敦煌科幻创作邀请赛最佳中篇科幻小说获奖作品,还在今年被翻译刊登至海外科幻杂志,2023年创作的《铁镜》拿了奇想奖。
“从初次下笔,到今天,已经有八年了,短中长的作品加起来,满打满算,一共十篇。无论文字上还是概念上,我追求的核心体验还是‘典雅且崇高’。”
▲谭钢的作品《三日月》《伯劳与荆棘》
如今,谭钢主要写作的时间集中在下班后的晚上,但很少会考虑今天一定要写够多少字,而是以情节为单元,设定的目标基本上是“月底之前我要把这个情节搞定”。他表示,自己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不太依赖灵感,而是更多依赖分解剧情要求和完成设计目标的经验,“用比较时髦的分类来说,我会把自己归到建筑师型作家里去。”
在谭钢的理解中,科幻是以科学为根基,但一定程度地脱离科幻。对他在写作技术层面产生巨大影响和起到重要指导意义的作家之一,是南条范夫。“南条范夫不是严肃文学作家,也不是科幻作家,而是武侠作家。”谭钢有着十年的冷兵器格斗经验,因此他的写作也深受武侠概念的影响。每当他没法确定某个概念是太偏僻以至于没人看得懂,还是太下沉以至于没什么新意的时候,他都会去参考南条范夫最有名的作品《骏河城御前试合》。
目前,他并不打算全职从事科幻写作,在他看来,写作就是兴趣使然,科幻作家不仅局限于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爱好和态度。“虽然我认为,自律写作和好作品没有很强的必然联系,但对一个作家来说,每天敲出点儿东西,保持自己对文本的敏感,还是挺重要的。”
深圳入选“中国十大科幻城市”
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与雨果奖同时揭晓的,还有中国城市科幻指数报告阶段性成果,报告将深圳与北京、成都等城市共同选入“中国十大科幻城市”。
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首席研究员三丰在代表项目团队发布报告时表示:“我们认为,一个真正科幻的城市,应该具有的特征包括:拥有良好的文化创意生态基础,拥有深厚的科幻文化底蕴和较高水平的科幻认知水平、拥有较为发达的科幻产业,以及拥有科幻融合教育、文旅、科技创新等领域发展的能力。”
“深圳科幻力量的崛起得益于深圳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起人马国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在深圳,有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这样的科幻组织在背后不断孵化培育作家群体,打造城市科幻文化氛围,在科幻产业链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科幻作家刘慈欣曾如此评价深圳:“中国最具创新色彩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具有科幻色彩和未来感的城市。”
谭钢说,深圳当然是一座科幻城市。他认为,深圳作为中国的科技中心之一,有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而且国内第一个支持科幻文学的基金——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也是出现在深圳。“在深圳进行科幻创作最大的体验是,技术日新月异,科幻正在迅速变成现实,科幻写作很快就要变成现实写作,需要找到新的、真正能激发读者‘幻想感’的路子。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