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就是目标,压力就是动力。深圳的出路在何方?
深圳必须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例。这样做,既是应对“四个难以为继”的有效办法,也是深圳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路径。
2003年12月,新班子上任后召开的深圳市委三届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努力建设“五个城市”定位目标。“五个城市”具体是高科技城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高品位的文化-生态城市。其中,高科技城市列在首位。
2004年1月18日,市委、市政府颁布该年的“一号文件”——《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在“一号文件”出台的当天,召开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会议。代市长李鸿忠在讲话中表明决心,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第一动力。
2005年是深圳建立经济特区25周年。在5月召开的市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深圳正式提出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开始向新的高度攀登。
深圳科技创新如火如荼,在每年一届的高交会上,深圳的高科技成果引人注目。 深圳特区报记者吴铠峰摄(资料图)
深圳市创建自主创新城市的努力,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9月20日温家宝总理来深圳考察,并召开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温总理在会上讲话评价说:“深圳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他充分肯定了深圳自主创新的思路,明确提出要求:“将深圳特区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温家宝总理的表态给予深圳全市人民极大鼓舞。
为落实温总理的指示,12月深圳召开市委四届四次会议,确定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2006年1月4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又一次以新年“一号文件”的形式,颁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明确地提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以创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圳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深圳建设成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为了让工作落到实处,市政府组织20个部门研究制定了20个配套政策,形成了推动自主创新的“1+20”政策框架。
深圳的工作创新,再次踏准了国家发展的节拍。2006年1月9~11日,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这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
此时已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鸿忠参加大会,并在大会上作《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的发言。更早一些时候的2005年8月,鸿忠书记还在《人民日报》发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文章,表态深圳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路子。
深圳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打了一套组合拳,不仅表明了深圳要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心,而且制定了多项优惠的配套政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思路。
2008年,深圳被批准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该年9月,深圳市政府联合国务院多个部门编制《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年)》。这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指引文件。
又过6年后的2014年6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成为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编辑 郑艳艳 审校 伊诺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