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汉韵——探画寻花艺游会”美术馆之夜,年轻人身着汉服欣赏国画。 关山月美术馆供图
近年来国风古韵已然成为“流量密码”,尤其是作为“活态”的传统节日激荡起新的时代浪花,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和传播力不断增强,深受年轻人青睐,这背后折射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打通年轻人与传统节日的情感联结
传统文化节日是一份流动的文化记忆,其生命力在于蕴藏的文化内涵,而这正是吸引年轻人的“杀手锏”。
吃粽子、插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戴五色线、喝雄黄酒……就拿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为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身边不少年轻人会买艾草花束、香囊,而且还会身着汉服、亲手包粽子、做漆扇等。此外,年轻人不仅过中秋、端午这样“全民节日”,“上巳节”“花朝节”这些原先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淡忘的传统节日,更是被年轻人重新从历史深处“打捞”。
“爱上传统文化的契机是看到一组知名汉服博主的照片,让我产生了穿汉服展现美的愿望。”从事金融工作的90后陈丽娟告诉记者,从最开始的汉服到国画、书法,她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范围越来越大。在她看来,传统节日是一份文化记忆,也是一种精神传承。
传统节日的各项传统习俗越来越受喜爱,既是传承,又是延续。在美术馆工作的王娟认为,伴随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文化自信也逐渐增强,对传统节日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此外,新国风、新国潮的出现,与年轻人追求新潮、个性和时尚的生活观念相呼应,也让传统节日“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与年轻人“双向奔赴”。
空间化和场景化唤起文化记忆
过传统节日需要氛围感。不少文旅和文博机构都在传统节日“造势”,不仅通过各种公共空间中的仪式化展演唤醒文化记忆,也把传统节日作为文化资源进行文旅产业开发,让传统节日变得鲜活起来。
仲夏夜的美术馆弥漫着国风的诗情画意。不久前,关山月美术馆推出“国风汉韵——探画寻花艺游会”美术馆之夜,吸引年轻人身着精致汉服,赏中国绘画意趣,品汉韵茶会雅致。90白领徐飞告诉记者,这类国风活动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了解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机会。
端午节当天,深圳戏院民族乐团推出“龙腾戏院·对话——协奏曲专场音乐会”,吸引不少民乐爱好者前往。该戏院有关负责人杨智丽告诉记者,这场音乐会是“我们的节日——深戏民乐演出季”的活动。“它是惠民性民乐展演活动,每到传统节日都会精心策划,以民风民俗为纽带,演绎中国风。如今这一活动已经有很多粉丝,当中年轻人占比超过一半。”
深圳的文化场馆、文化地标众多,是在传统节日举办主题性活动的优质场域。平日里,这些地方吸引大量年轻人“打卡”拍照,是新兴网红场所。不仅如此,传统节日还与文旅深度结合。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带来的端午主题活动“繁华国潮季之国潮亲子龙舟节”、东部华侨城推出的“手作香粽”体验活动都与端午节紧紧“挂钩”,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
记者还观察到,每到传统节假日,一些文化中心、购物商场、社区等都会举办节日主题的庆祝活动,通过公共空间的节日氛围营造,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抽象的节日文化有“沉浸式”体验。
多元传播手段实现“古今对话”
让传统节日“常过常新”的尝试一直在进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认为,如何继续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如今,利用新技术为传统节日创新赋能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借助新技术,通过表现形式与内容创作上的创新,以更符合年轻一代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推广传统,效果显著。比如,以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为契机,游戏、表情包、短视频、H5等互联网产品纷纷涌现,搭建传统文化记忆与年轻人的联系,有效融合新技术、新媒介、青年文化、流行时尚。
传统节日以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改造,以年轻人的创新思维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绽放蓬勃的生命力。
编辑 李斌 审读 匡彧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