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配图是错的,对我本人的介绍也是错的,我对张振国博士、山东师范大学这种乱蹭成果的行为表示强烈的沮丧、不满与严正抗议。”
近日,佛慧华蜗牛命名者张国一在社交平台上实名举报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振国博士及山东师范大学。该帖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济南佛慧华蜗牛被“指鹿为马”?
新物种命名者指出多处错误
据当地媒体报道,今年5月16日,山东省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举行现场新闻发布会。报道指出,“济南佛慧山发现全球新记录蜗牛物种,命名为佛慧山华蜗牛。”“这一新物种是当时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张国一发现的,他在佛慧山调查陆生软体动物时,采集到一只外形独特的蜗牛,热爱研究蜗牛的他一眼就看出其不同。”“张振国介绍,其团队受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委托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在龙洞—佛峪一带的山上也发现了这种蜗牛。和鸟类等其他动物不同,蜗牛作为软体动物行动范围有限,扩散能力极低,地域性强,种群基数大。”(援引当地媒体报道原文,记者注)
当地媒体公开报道信息
然而,发布会消息发出后,却遭到了佛慧华蜗牛这一新物种命名者张国一的质疑和举报。他告诉记者,公开的报道中,不管是对于他本人的介绍,还是对于佛慧华蜗牛的名字表述、配图、分布区域、发现过程,以及对该新物种发现成果的归属,都存在错误。
据张国一描述,2017年9月-2021年6月,他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1年9月-2023年7月,他前往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23年6月,他与研究生导师Christopher M. Wade在林奈学会生物期刊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发表文章《中国山东陆生蜗牛华蜗牛Möllendorff, 1884 的分子系统发育和形态演化 (Eupulmonata: Camaenidae)》。在文中,他提到在山东济南佛慧山发现了一新物种蜗牛,命名为佛慧华蜗牛。
张国一与其研究生导师共同署名发表的论文
从公开报道对蜗牛的介绍来看,张国一指出:“这个蜗牛叫‘佛慧华蜗牛’,不是‘佛慧山华蜗牛’。而且‘新记录物种’这个词语是不存在的,分类学中有新纪录、新物种的说法,这样的描述不准确。”
此外,张国一对张振国博士在公开报道中,错误描述佛慧华蜗牛分布区域,以及提供给媒体错误配图的行为感到十分不满。“佛慧华蜗牛种群密度低,一共就采集到3个活体,数量极其之少,属于濒危的物种,至今没有活体照片,只有标本照片。张振国博士的描述会让大家忽视佛慧华蜗牛的稀缺性,误导公众认为佛慧华蜗牛是普通蜗牛。”
当地媒体刊发的“佛慧华蜗牛”照片
张国一提供的佛慧华蜗牛标本照片
张国一告诉记者,此前张振国博士曾向他询问是否有佛慧华蜗牛的活体照片,没想到在得到他的否定回答后,张振国竟给媒体提供了错误照片。从科研角度来看,十分不严谨。
更让张国一感到不快的是,在目前已有的公开报道中,均未提及该成果的归属单位——英国诺丁汉大学。而对于公开报道中“当时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张国一”“热爱研究蜗牛的他一眼就看出其不同”等说法,他也表示了反对。
“佛慧华蜗牛是我在诺丁汉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有严格的实验数据储存和记录,但是张振国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过程中,只字未提该研究成果的归属单位诺丁汉大学。”张国一认为,这样的说法会误导公众认为该发现成果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是对其研究生院校的不尊重,有“蹭成果”的嫌疑。
“蜗牛也不是我一眼发现的,是我硕士期间通过系统发育(演化树)、解剖才能确定这个是新物种。”张国一表示,张振国此前向他要了上述发表的论文。“我当时不知道他想做什么,由于我的论文是网络上公开的,我就发给他了,从本科至今,张振国从未对我做过任何指导。”
从张国一提供的聊天记录,记者发现,在众多关于佛慧华蜗牛的报道发出后,张国一曾与张振国多次交涉,均未果。此外,他提到,5月20日,他曾给山东师范大学校长以及生命科学院院长邮箱写信投诉,但至今没有收到回复。直到6月11日,他本科期间的辅导员才联系了他。“说正在调查,但是还没有结果。”
山东师范大学:已关注到,暂未有处理措施
6月11日,读特新闻记者通过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公开信息,分别通过微信、QQ、邮箱多次试图联系张振国博士。截至发稿,均未收到回复。
随后,记者致电山东师范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接线工作人员表示,学院已关注到校友张国一所反映的问题。“相关处理措施需等待校级领导的安排。”记者随即联系山东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接线工作人员表示,学校暂时还不了解这个情况。“学生可以将该情况反映至校长办公室的邮箱,届时会去核实情况。”
读特新闻记者将持续关注。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