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凉山“支教”居然成为一门热门生意?这显然超出了很多人的常识。
据潮新闻报道,尽管距离暑假还有大半个月,但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却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正在排队等着捡漏。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研学机构会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
报道中指出,不少人是为了走捷径获取相关支教的证明,而愿意付高价参与上述的商业研学项目。报道还称,支教志愿者俨然成为了大凉山另类“特产”,不断涌入的研学团,被一辆辆大巴车送往县城,一周后又被载出县城,如同流水线一般。
同样成为流水线一环的,还有大凉山的孩子们。因为“过度支教”,也让很多大凉山的孩子不得不疲于应付名目繁多的研学团,参与到“秀场”之中,却谈不上能有多少的收获。可以想象的是,他们很多时候只是在配合演出。
把“大凉山支教”变成商业产品、变成一门暴利生意,本身就是一种消费悲情,而被消费的,正是大凉山的孩子们。一方面,一些所谓的支教团只是走马观花式待个一周时间,很显然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孩子们的真正需求,因此谈不上给孩子带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披着公益外衣的“研学生意”本身就充满了急功近利的功利色彩,让孩子裹挟其中,很有可能影响孩子“三观”的塑造;再者,如果大凉山的孩子知道自己正在“被消费”,会不会对他们的情感也造成极大的伤害呢?
因此,无论如何,都不该让孩子成为这一公益秀场中的“背景板”,而应该让他们成为公益支教中的真正受益者。应该让公益支教变得更加货真价实,让志愿者和被支教者真正“双向奔赴”。
要实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当地的教育部门和学校,明确相应的支教规范,禁止“虚假支教”轻易就走进当地的校园;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应监管部门斩断虚假支教的生意链条,禁止研学机构弄虚作假,明确支教的相应标准,让研学归研学,支教归支教,把打“擦边球”的行为彻底遏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