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 | 一部由水域塑造的亚洲史

梅雪芹 仇振武
2024-06-09 10:20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这部《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以下简称《奔腾不息》),作者是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印裔历史学家苏尼尔·阿姆瑞斯,他在本书中想要探究的问题是,雨水、河流、海岸和大海如何塑造了亚洲的历史。

《奔腾不息:雨、河、岸、海 与亚洲历史的塑造》 [印]苏尼尔·阿姆瑞斯 著 王庆奖 朱丽云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2024年3月版

这部《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以下简称《奔腾不息》),作者是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印裔历史学家苏尼尔·阿姆瑞斯,他在本书中想要探究的问题是,雨水、河流、海岸和大海如何塑造了亚洲的历史。

从地理与河流的角度来看,亚洲是众多大河的发源地,印度河、伊洛瓦底江、湄公河以及我们熟知的长江、黄河皆从青藏高原发源,奔腾不息地哺育着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从海洋和海岸的角度来看,10亿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亚洲的海岸地区,他们的生产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更受到诸如海平面上升、热带风暴以及海啸等自然因素或海洋灾害的影响。从季风和降雨的角度来看,亚洲沿海乃至广阔的内陆腹地,都是季风势力的辐射区。季风拥有自己的生命史,每年来临的具体时间及强度皆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致使受其影响的人类社会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稳定供应的水源,譬如推行灌溉措施、建设水利工程,或者大力发展现代气候与气象科学,等等。

亚洲,连同亚洲的江河湖海,一直是该书作者阿姆瑞斯关注的领域,他的写作基本围绕亚洲的区域研究展开。可以说,本书是从环境史的视角出发来窥探近代亚洲的人类社会如何与自然环境产生着持续而互动的交往,通过将水和水域作为主题和视角,该书澄清了近现代亚洲历史上的诸多迷思,别开生面地揭示出亚洲内部的多样性与同质性。

依该书作者所言,从水域出发来理解亚洲近现代史“并非寻常做法”,这是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的主流对象乃是“身份与自由”。然而作者提醒道,对身份议题的关注到21世纪似乎显得过时了。这是因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危机的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亚洲人民正成为气候风险的潜在受害者。怀着对地球现实的忧虑,作者主张亚洲史的研究也应关注生态环境的变迁,“尤其是亚洲的水生态变化”,并认为这是重新理解亚洲史的关键。

当然,作者也承认,既有的亚洲研究中不乏关于水的论述,尤其是亚洲农业史或农村史的研究。在亚洲这片广袤的地区,农业发展和水利建设一直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也自然成为历史学者争论不休的焦点。德裔美国学者魏特夫曾通过对南亚和东亚平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认为东方国家的形成与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管理密切相关,这一理论也间接推动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史研究的兴起。此外,中国史与南亚史的研究专家也从各个角度考察了水在各地区历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本书作者也致力于突破原来的农业史研究。比较明显的是,在以往的农业史研究中,水通常被视为一种可供使用和管理的资源。而该书作者却突破了这种成见,他有意识地回到了水本身,看到了作为自然存在的水所具有的各种形态,也看到了在长时段的变迁中,它们在经济、科技与文化等各种意义上与人类社会形成的相互塑造的关系。显然,这样一种对水本身的认识,以及对自然与人类双向互动过程的关注,契合了环境史研究的旨趣。

一般认为,环境史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根据环境史学家J.唐纳德·休斯的定义,“环境史”是“一门通过研究不同时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来理解人类行为和思想的历史”。在环境史研究中,水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自然存在,如河流、湖泊、海洋、大气、冰川等水的各种形态,都是重要的研究主题。正是沿着环境史研究的思路,本书作者从自然本身出发,从自然与人类历史的纠葛出发,重新发现了水。

也正因此,人与水的关系不单单是一个资源利用的问题,而是充满复杂的互动过程,其中又包含气象学、水文学和海洋学等知识的生产与流动。当然,水的自然特性不仅决定了人类与水互动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历史学者必须从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来看待自然与人类的互动变迁,因为作为自然的水从不局限于人为划定的疆域和边界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该书作者尝试第二次突破过去以民族国家为框架的农业史乃至环境史研究,从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出发,致力于凸显跨国与跨区域研究的重要性。从各种意义上而言,亚洲的水和水域不啻是该书作者用来解读亚洲这块巨大拼图的史学密钥。

在《奔腾不息》一书中,作者怀着对亚洲山山水水的热爱,揭示出了一个内部极具相似性同时又联系紧密的亚洲。这是“我们”的亚洲,是一个“树都根连根、云也手握手”的亚洲,也是一个水脉和命脉相连的亚洲。亚洲的雨、河、岸、海,承载着数十亿亚洲人民的喜悦与痛苦并存的历史记忆,塑造着气候变化与生态危机加剧的当下,也预示着可以通力合作改善人民生存处境、共建生态文明的未来。我们认为,作者解读和书写这样一部亚洲历史,至少有如下的意义。

首先,《奔腾不息》一书以水为媒,借水为镜,补充了人们熟知的亚洲历史叙事。可以说,亚洲是一片由水域塑造的大陆,亚洲史是一部由水域塑造的历史。其次,作者对亚洲水利工程史的分析,辩驳了一些流传甚广的错误的西方亚洲历史理论。再次,本书提供了认识自然力量和人类脆弱性的历史例证。从人类角度而言,“自然之力”既包括自然生产力,同时也包括自然破坏力。亚洲人民赖水为生,但也时时刻刻受到降水的不规律性、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的掣肘。譬如就热带气旋而言,它既能够消解酷暑、舒缓干旱并参与大气循环,也会给亚洲海域沿岸的居民带来剧烈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面对自然的不确定性和破坏力,不仅个人是渺小的,就连民族、国家也是脆弱的。随着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进一步加剧,随着人类更多地参与和改变全球地质变迁和大气循环,生活在“人新世”的我们也将面临更多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奔腾不息》一书充满着对生态环境变迁的现实关怀。

最后,《奔腾不息》一书展示了亚洲国家超越政治边界而开展合作的自然基础。如该书所呈现的,亚洲的自然山水将亚洲国家和地区塑造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例如,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季风(包括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环流在有形和无形中塑造了亚洲广大地区的水源分布、生物群落、农业发展乃至工业生产格局等。又如从喜马拉雅山脉发源的河流,它们在流经数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哺育10亿乃至数十亿人口的同时,也如巨大的绳结一般,将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命运紧紧地系在一体。本书作者呼吁当代亚洲国家和地区能够联手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对自然的认识为作者思考亚洲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法,帮助作者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亚洲历史,这体现了环境史作为“根史”的深层意蕴。

编辑 刘彦 审读 匡彧 二审 李璐 三审 徐兴东

(作者:梅雪芹 仇振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