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东莞非遗进校园十周年系列成果展示活动启动仪式在东莞市文化馆举行,一道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非遗大餐正式拉开帷幕,多角度立体展示东莞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成果。
今年是东莞非遗进校园十周年。十年来,非遗进校园项目就如同一颗种子,在莞邑大地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为东莞这片沃土撑起了莞脉传承的一片天地,推动非遗进校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进校园”走向“在校园”到“出校园”,在全市构建起了活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大网,形成了非遗进校园的东莞模式、东莞路径。
推动167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学校近400所、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达500场次、受益师生超150万人次……一个个亮眼数据,为东莞非遗进校园十年风华写下生动注脚。东莞非遗进校园先后入选全省“精品案例”、全国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充分彰显这一东莞模式、东莞路径的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性。
启动仪式上播放的《东莞非遗进校园十周年宣传片》,全面回顾了东莞非遗进校园走过的非凡十年。东莞市文化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表示,衷心希望以这次启动仪式为契机,社会各界继续携手并肩,推动东莞非遗在校园里绽放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在年轻一代中永续传承、生生不息。
今年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关键之年。黄晓丽透露,东莞非遗将迎来系列重磅的好消息,展现关键之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条例》即将出台,这将是广东省首部地级市综合性非遗条例、东莞市首部历史文化方面的地方立法;广东省“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实验区”历经数年调研、论证,迈入到了申报阶段,将成为东莞非遗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的生动案例。
截至目前,东莞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以上54项、市级以上167项,非遗保护硕果累累,走在全省前列。
为更好地传承和展示这些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文化瑰宝,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历时5个月,经过征集上报、实地考察、专家评议,最终评选出12家东莞非遗主题馆——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华美月饼梦工厂)、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道滘裹蒸粽文化馆)、岭南水乡文化(岭南水乡文化艺术中心)、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技艺及其创新(东莞市福木源紫檀博物馆)、厚街腊肠制作技艺(东莞鑫源食品文化博物馆)、广式红木家具制作技艺(中国国寿红木家居文化艺术馆)、莞香制作技艺(东莞尚正堂莞香文化博物馆)、寮步香市(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岭南疍民文化(沙田文化艺术中心)、木鱼歌(木鱼歌传习所)、竹塘麒麟舞(竹塘麒麟舞非遗馆)、草龙舞(田饶步村舞草龙传承基地),并在启动仪式上为这12家东莞非遗主题馆颁发牌匾。
当天,东莞市文化馆还举办了“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特色课程展示、“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十周年历程展、“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十周年成果集发布、莞草编织技艺主题展、“最岭南”文化馆鸿福桥市集II×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等系列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带给市民群众多元非遗体验。
其中,“最岭南”文化馆鸿福桥市集II×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的行业专场活动之一,融合“科技狠活”和“手作温度”,聚焦“守艺人”,广邀斫琴、潮绣、花道、书画修复、文化研究等75位专家、匠人,开设现场摊位,从理论到实践,让观众体验“造物”乐趣。6月7日至9日10:00-20:00,联动潮流设计、创新手作、主理人特色课程等,加入新媒体技术、3D打印技术等创新体验,推出近300个公益学位,更有超47场特色文化体验活动。
编辑 秦天 审读 匡彧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