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短视频平台上大人们系着红领巾,唱出“不管几岁,快乐万岁”的时候,第74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如约而至。这些天各地媒体纷纷关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进展。
比如,深圳在出台相关地方纲领性文件、地方指导性意见、地方标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市级各类儿童友好建设点678个,有1290座公园增加或完善了儿童活动、自然教育设施场所,762个儿童之家实现社区全覆盖。
诸多报道几乎都会用到一个词:“1米高度看城市”,说的是从孩子的需求出发来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对儿童来说,“1米高度看城市”,显然比“成人高度看城市”更贴心。但是,“1米高度看城市”,不能全是大人在换位思考中去看,还应该更多地让孩子自己看,因为,孩子才是“1米高度看城市”的最佳人选。
各地在举行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相关论坛、召开相关会议时,会场上清一色全是大人;各地出台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相关政策措施过程中,很少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设。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过程中,孩子们的“音量”还很低。有的地方部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项目,因为缺少孩子们的参与,建成后让孩子们很失望。
诚然,孩子们不可能直接制定公共政策,但他们是儿童友好城市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其声音需要被倾听、被放大。如果大人们只是本着“我为了你好”的想法,却忽略了孩子的看法和感受,这样出来的措施、建成的项目,难免和孩子的感受错位。
多问问孩子,和孩子多聊聊,让孩子音量大起来、分量重起来,这样才能建成孩子满意的儿童友好城市。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吴诗敏 三审 周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