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深圳有了更多的儿童友好空间

晶报记者 李岷 徐黛茜 摄影 李岷 徐黛茜
2024-06-03 07:36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儿童友好变成集体共识和行动,深圳走出了一条独有之路。

从一米高度看世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也是一座城市对于儿童散发的最大善意和温暖。2015年底,深圳率先在全国提出系统性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目标,倡导实施儿童优先发展战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路径,各种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设施、措施纷纷在这里落地;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列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向全国推广;2022年,深圳入选第一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

儿童友好变成集体共识和行动,深圳走出了一条独有之路。

▲六一儿童节,妇儿大厦吸引不少小朋友来玩耍。

儿童户外设施不必追求IP感

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深圳项目经理张薰予看来,儿童友好指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对儿童的成长是友好的,另一方面是软件方面,相关的社会氛围、文化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友好的,这样才能综合促成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她提到所在协会这些年在做的事情,“作为一个自然保护NGO,我们一直在深圳推动韧性城市项目,是从硬件和软件上着手,一方面通过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建设,提升环境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我们的下一代建设一个安全健康的城市。另一方面是通过气候教育培养儿童对身边环境的关注。”

张薰予本身也是一位母亲,她的孩子今年2岁,她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深圳在儿童友好城市这一方面的进步,“一个是母婴室的推动,带来真实的便利;另一个是深圳为儿童提供了很多友好的户外环境,加上自然教育的发展,让城市里的儿童有机会接触自然,对他们的身心成长非常有帮助。”

从她的视角来看,儿童友好城市是多方面的,她提到她认为的一些可以借鉴的事例,“北京和上海都有很好的儿童自然博物馆,这个是我认为深圳可以借鉴的;其次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城市,例如哥本哈根,他们的儿童户外设施不追求IP感、精致度或者视觉冲击力,更注重对应不同年龄层的儿童需求去做考虑和设计,返璞归真,适度还原城市户外绿色空间的‘在野化’,对于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免疫力都有帮助。”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也需要儿童的广泛参与

张薰予提到的儿童户外设施应还原“在野化”,记者在走访百花儿童友好街区时深有体会。地铁3号线华新站,C出口出来走不远,便是百花儿童友好实践基地,这里也是目前深圳市唯一的社会化天文科普教育基地。沿着绿地往东走,便是百花儿童友好街区内的宜学园,这块占地约6850平方米的公园,延续了红荔路及百花二路儿童友好设计理念和风格,通过不同儿童游乐设施的组合,配合错落的绿植、彩色的塑胶地板,打造出轻松、自然的街头公园氛围。

▲百花儿童友好街区

作为深圳首个儿童友好街区,位于园岭街道百花片区的儿童友好街区于2020年开街,全长约750米。整个街区优化围绕儿童优先发展原则,从空间慢行、建筑立面、智慧人文多个维度切入,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交通友好、空间友好、参与友好”的环境。

百花片区的住户林阿婆看到记者在拍照,笑着说,“你来早了,要等放学了才热闹!”林阿婆眼中,每到放学和周末节假日,社区公园就是孩子的海洋,“人多得很,因为不需要跑太远,家门口就可以带小朋友开心地玩耍嘛,安全又方便,肯定是幸福的!”

▲组图:百花街区里充满童趣的游乐设施。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也需要儿童的广泛参与,深圳推动将儿童视角纳入城市治理决策体系,记者在百花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就看到记录孩子们体验当小记者的现场照片。据悉,目前在福田、龙华、龙岗等区均实现区、街道、社区各级儿童议事会全覆盖。此外,深圳还打造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儿童参与活动品牌,连续举办深圳儿童国际论坛,与联合国儿基会驻华办共同举办世界儿童日亮灯活动,开通“深港澳儿童友好地铁专列”;成立儿童友好合唱团,开展儿童友好艺术季、城市人类学小记者亲子走读等。自2020年起,将每年11月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深圳“儿童友好社区日”,每年举办活动600多项。

在深圳,像这样的儿童友好街区还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友好街区、儿童友好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在“双减”政策下增加儿童校外活动空间的重要构成,为劳动教育、课外实践、科学体验、素质拓展等校外活动场所设施提供了重要载体。

城市有了一套良性循环体系

“提出儿童友好,建设儿童友好,等同于城市有了一套良性循环体系。”在深圳生活了17年的梁女士告诉记者,她家女儿今年11岁,还在读小学,已经到了需要越来越多在家之外的休闲时间,“就像我们大人周末出门喝咖啡、聚餐,小孩也需要在外有空间能自处,或是和朋友放松。”

最近,她经常带小孩去妇儿大厦,大厦的中间有个露天广场,家长可以坐在椅子上休息,小孩们可以在广场玩闹,大厦内部也有许多空间可以让小孩自由地活动,“妇儿大厦的外形设计就很吸引小朋友,而且在许多内部设计上,可以让小朋友们放松地坐在地上。选用的内部设施,很多都是有弧形的,材料是软的,很多细节都看出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设计,而且在许多物品的高度设计上,都明显考虑到了儿童的身高。”

在去年改造更新重新对外开放的妇儿大厦里,原先主楼与裙楼中间的广场为停车场,改造之后,变成一个公共市集,有美食合集,也设有户外儿童娱乐设施。庭院面向所有人开放,增强了建筑的公共性。裙楼的屋顶也成为绿色的户外空间,一侧用于公共活动,另一侧则变身为孩子们的教育游乐场。

而在妇儿大厦周围,改造成为了一个儿童友好街区,地面上有更加童趣的标识,大厦前门的广场成为夜晚大家带小孩来散步的空间,街道上有寓教于乐的设施,比如会根据雨滴落下而发出不同声音的容器。由点及面,从一座儿童友好的大厦,到一个儿童友好的街区。

梁女士本身是建筑行业从业者,她注意到深圳有越来越多的儿童友好空间,比如一些街心公园里就特别设置了儿童游乐设施,地板采用了对于儿童更为安全的材质,“简单来看就是,地面更软了。”还有一些社区图书馆里单独设置儿童区:集阅读、培训、活动、服务为一体的儿童友好室内空间,为儿童学习、生活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儿童友好活动空间。她说,能感受到在城市建设中,“引入了儿童视角”。

“适儿化”改造稳步进行中

从梁女士本身的从业经历来看,她观察到深圳无论是从公共建设还是政策支持上,在儿童友好城市方面已有多年的发展。201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系统性建设儿童友好城市。2018年,深圳出台了全国首部地方性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纲领性文件《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年)》,创新提出了“建立安全、公平、符合儿童需求、适应深圳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具有全球城市人本特征的儿童友好型城市”总目标和“建立完善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拓展与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三大策略体系。

2021年,深圳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地方指导性意见《关于先行示范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意见(2021-2025年)》,提出完善儿童友好制度体系、空间体系、服务体系、参与体系等四大体系。同时,深圳连续出台了两轮行动计划,即《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 2018-2020年)》和《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共计实施百余个项目。

2022年10月,深圳印发了《深圳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提出实施五大行动共30个方面的工作。2022年,深圳市发布《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这是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儿童需求视角下公共服务体系标准的空白。

▲小朋友放学后在儿童友好街区愉快攀爬。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的数据,深圳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少年儿童有265万。目前,深圳正在加强儿童友好空间拓展和“适儿化”改造,选取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医院、学校、社区、图书馆、出行等领域进行试点,持续推动各种不同类型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经在多方面初见成效,比如在一些拥挤城中村设计出来的适合儿童玩耍的公园,类似流动图书馆这样的儿童友好公共服务。对于儿童,医疗教育资源的供给,以及儿童友好产业的推进发展,都在稳步前进中。

□他山之石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于第二次人类居住会议上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倡议”,这一倡议自提出后得到了全球范围的广泛认同,引发了各国对儿童福祉的关注与行动。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参与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来。如美国丹佛、日本东京、荷兰代尔夫特、德国慕尼黑,采取了若干措施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全面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体系,加强保障儿童受保护权益,营造安全的城市环境,塑造多样自然的儿童友好空间等。

●美国:打造吸引儿童的“见学地景”

“见学地景”指在社区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儿童友好”理念,通过儿童随处可见的设施、建筑、游乐场、自然景观等,使所有儿童可以随时随地安全、方便地玩耍和学习,为儿童创建亲近自然、了解知识的场域,打造一个亲和儿童的城市空间。

素有“美国第一儿童友好城市”的美国丹佛市,将小学游戏场地改造成了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玩耍和学习空间,以前的学校游戏场地只有碎石和老旧的游戏设施,而现在多变的设计和游戏设施可以激发孩子们更多的活动。

●英国:游戏场地有更多冒险元素

相比其他国家,英国的游乐场、学校操场等游戏场地普遍具有更多的冒险元素,包含更多自然式的设计,例如沙子、泥坑、树桩、轮胎、砖块等“高风险性”物品。有数据表明,冒险游乐场更具吸引力,接触可控的风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必要的经历,有利于帮助儿童建立韧性和毅力。

英国利兹市设置快闪公园,公园内有可攀登的雕塑、长凳和植物,形成一个临时的游戏空间。公园在整个暑假期间开放,目的是为儿童提供在市中心玩耍的空间。

●德国:“孩子城”里孩子做主人

慕尼黑的奥林匹亚公园里有个奇妙的城中城,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是7岁到15岁之间的孩子。周一至周五上午十点到下午五点,每个孩子都可以来这里上班,在这个城市做主人。这个“城中城”就是举世闻名的缩影版慕尼黑市,又名“小慕尼黑市”。孩子们在这个城市当家作主,父母也只能作为访客通过“签证”进入城市最多一小时,且不能干涉孩子们的活动。

每个孩子都可以免费入场,全天候免费饮食,名义上孩子们可以用“工作”挣来的钱去自由消费,其实“城市生活费”都由市政府和有关赞助企业提供援助。运营孩子城的本意是引导孩子们关注和接受社会的发展,学会理解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特别是培养对他人、社会、大自然的尊重及其所承担的责任,也让孩子们明确自己的公民意识和义务。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李岷 徐黛茜 摄影 李岷 徐黛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