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以“品味佛山,美食之城”为主题打造的佛山馆,也正式开门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这场国内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吸引了全国31个省份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还有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超300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加。
作为文博会的常客,佛山文化产业劲旅再次集结亮相,重点展示佛山文广旅体深度融合、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今年的佛山馆采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展陈手段,以展促销、展销结合模式,创新呈现“文化+”业态。不仅秀出佛山“十大传统文化”潮流范,打出美食、功夫、陶瓷等城市名片,还解锁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让人们身临其境触摸“风景”的同时,打开文旅消费新方式。
佛山“十大传统文化”融出“新潮范”
走进第13号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形似一颗巨大榕树的佛山馆十分吸睛,一股满满的岭南文化风味扑面而来。
面积135平方米的区域,汇聚了20多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120多种“文化+”特色产品,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入馆一探究竟。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是中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岭南文脉昌盛繁荣,千年光阴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2024年,佛山提出要激活粤剧、功夫、龙舟、龙狮、陶艺、工匠、美食、秋色、祖庙、忠义等“十大传统文化”,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这是佛山文化中符号化强、群众基础广、媒体关注度高的几个典型代表,也是佛山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根基。
佛山馆各大展位上,好玩的“十大传统文化”元素处处可见,吸引了各地游客驻足打卡,纷纷表示“佛山文化味很浓”“下次一定要去佛山玩!”
穿梭在佛山“十大传统文化”长廊,既可以看到各类文化项目和产品,也可以探寻历史足迹,感受佛山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创新。
“佛山馆色彩、形式都非常好看,还有好多非遗、美食、文化产品,都很想买一些带回去给朋友。”市民潘小姐说,逛完以后,对佛山文旅产生了兴趣,有计划实地感受一下城市独特魅力。
悬挂于“十大传统文化”牌坊下的龙舟艺术装置,创意十足;佛山本土陶艺工作室带来多件石湾陶塑、陶瓷艺术品,造型多样;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佛山礼信的剪纸、木版年画等文创产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这些具有佛山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汇聚于此,令人眼前一亮,增添了文化厚度和空间美感。
佛山馆工作人员介绍,场馆设计以“聚”为主题概念,以“榕”为场馆具象,“聚”岭南文脉于佛山,“榕”创意无界于佛山。场馆运用代表“工匠文化”的榫卯结构木材,打造出一颗巨大的榕树,其枝干穿越屋顶的布面延伸向外展现,形成一个文化聚集地。同时,场馆还选用佛山厂家生产的环保型板材,整体结构可拆卸并重新组装,便于多次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展现“有家就有佛山造”城市名片,以及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文化+”新业态赋能产业发展
美食文化是佛山“十大传统文化”城市名片之一。美食,成为众多市民游客“寻味佛山”的理由。
嫁女饼、高明濑粉、石湾玉冰烧等非遗美食,获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伦教糕,高明“明小店”特色手信产品“高明红茶叶”,扎根佛山三水“中国饮料之都”的国民饮料IP“健力宝”“隐雪”……承载佛山人美味记忆的特色美食集中亮相文博会,开启一场“舌尖盛宴”。
在美食文化展区,工作人员向过往市民游客提供免费试吃,满满都是“烟火气”。佛山企业更是带来美味的“非遗美食预制菜”,如闻起来臭,吃起来健康鲜美的佛山三水特产食品“臭屁醋”预制菜,色香味俱全的爆汁糯米鸡、金汤酸菜鱼、免浆黑鱼片等预制菜产品等,打动食客们的味蕾。
“这个平台给了我们展示机会,让企业可以出来寻找商机和合作。”佛山市顺德区乔拜恩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黄金趣说,做了20多年餐饮,让更多人尝到顺德美味是企业做预制菜的初衷。希望用心做好产品,让消费者认可。
近年来,佛山传统文化赋能产业,催生了新的“佛潮”文创风潮,这股风也刮到了现场。
走进“佛(山)潮(流)”文化产业展区,佛山本土“HEA”品牌联名文创手办、纳德利龙舟基地的龙舟文创产品等琳琅满目,收获了各地游客尤其是年轻群体的青睐,不少市民游客扫码了解产品详情,还向工作人员咨询购买方式。
“我们聚集了一批年轻代的陶艺设计师,他们正在用具有年轻态、时尚感的形式创作,活化岭南文化,吸引更多人加入文化传承的队伍。”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叶文亮说,未来将继续以文化创意赋能石湾陶文化,助力佛山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佛山市珠江传媒知政文化有限公司)与本土青创团体合作打造了一支“知政文化x城事新造”创意团队。现场,该团队推出了一批融入新潮设计的非遗文创周边,让传统文化有了新诠释。
“佛山地方文化特色特别鲜明,文创产品品类也比较丰富,一些融入‘国潮风’的生活物件会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肇庆游客周瑛说,佛山的龙狮文化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品设计贴近现代生活,让非遗文化接地气、有人情味、够新潮。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卢丽华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卢丽华、庞伟杰
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卢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