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
张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认为,非常关键的是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要增加系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比如,一个城市、一个街道、一个社区,或者比较大面积的一个村子,还包括其中的博物馆、一些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等,要将它们整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要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那么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张松认为,文化遗产应该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过去有的人认为遗产都是古老的,与我们现在生活的关联性比较弱。现在,文化遗产要更多地和我们现在的生活,要和未来的发展发生更密切的关系。所以张松提出,让遗产活起来首先要增强开放性、公共性,比如名人故居不能都变成高档会所或者是卖门票的场所。
谈到在城市建设中该如何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张松说,无论是城市的住宅区还是乡村,或者像深圳的城中村,其实都要通过城市更新的方式或乡村振兴的措施,来提升宜居性和环境舒适度,让原来的居民、让年轻人都愿意在里面生活居住。这样,才能使遗产真正的活起来,才能和未来的发展有比较密切的关联性,这个是最关键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发展的方向和整体思维的方式都具有中国特色。
张松谈到,过去,我们在城镇化的程度、社会经济水准等各方都发展快速,这个发展是以效率为优先的。现在,存量规划首先要考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我们从文化和观念上首先要转变。当然,还需有立法管理等方面的保障才行。历史遗产已经存在,我们的建设、维护以及使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调整。我们要改正过去大拆大建,或者开发强度优先的一些做法。
如果说非遗的魅力在哪,张松觉得,它是最接地气的,它与生产生活关系有着密切联系。而一些地方将其聚集起来,变成一个大的博物馆,与生产环境、空间,以及城市社会的关系变弱了。他认为,这个做法是有问题,或者很难成为真正有魅力的旅游开发景区景点。他举例说,在江南地带有的地方将一些藏族的非遗活动放在古镇里面,这是有问题的,应该遵从各地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不能变成一个简单的表演活动。还有一些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也不应该用连锁店一样的做法来做。最好的状态是,店面是本土生长的,规模比较小,外地人必须到这个村子、社区或这个历史文化街区才能体验到。这样可能更有意思,更有趣味,也更有吸引力。
谈到深圳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张松认为深圳这些年做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比如对啤酒厂、对城中村的改造,对南头古城的保护等等,都是不错的案例。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它的街道是80年代规划出来的,对于当年的规划理念、流程,以及街道的景观环境特色,地标建筑等等,其中的整体关系应该进行充分的研究。要从深圳的历史和资源的状况进行研究与评估,要将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文化精神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