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深圳精心策划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活动,提升公众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共建生态文明的美好愿景。
“快看,大熊猫!”伴随孩子们的惊呼,观众的目光不约而同投向一只憨态可掬的“国宝”动物标本。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孩子们走进深圳博物馆(市民中心)自然教育课堂。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如打开自然界魔法盒,点燃了孩子们对自然世界无尽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这是深圳博物馆首次与重庆自然博物馆联袂举办的“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览,通过170余件套多种类型的标本和化石,科普大熊猫的进化、生理生态特性、未来命运等。旅韩大熊猫“福宝”外婆“新妮”的标本也出现在展览中。该展览同期汇集了深圳本土野生保护动物如小灵猫、猕猴、白鹭、白肩雕、穿山甲等标本,展示了深圳的自然禀赋与生物多样性。
市民在深圳博物馆民俗馆观赏野生动物标本。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摄
在深圳博物馆(市民中心),由“深圳市荣誉市民”贝林先生无偿捐赠的第一批珍贵野生动物标本,好评如潮。这些来自全球的野狼、驯鹿、黑熊、北极熊、海豹、美洲豹、非洲狮等标本,制作精巧绝伦,形态生动逼真。市民从展区构建的“大自然”生境中穿行,近距离感受到生物多样性魅力,激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沧海桑田的环境变迁让许多物种业已消亡。从生命到标本,人类可以为共同栖息在地球家园的野生动植物做什么?日前,坪山区启动了野生动物保护“万桥计划”。作为深圳“山海连城”计划空间发展规划的微观实践,万桥计划发动公众参与,通过野外调查活动、友善设施搭建、生态保护讲座等形式,推进微观生态修复和破损生境连通。掉入深坑的野猪需要木爬梯、高墙下的蛙需要绳索编织的网、口渴的鸟需要立在水中的鸟桩……坪山区将因地制宜、因万物制万“桥”,将都市里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对野生动物的干扰降至最低。
搭一座生命之桥,铺一条回家之路,目前深圳已建成横跨大鹏七娘山-排牙山的广东省首座野生动物生态廊桥,并取得很好的示范效益。“山海连城”计划鲲鹏径1号桥(梅林山-银湖山生态廊桥)启用后迎来豹猫夜行,二、三号桥建设连通正加快推进。
从陆地到海洋,深圳人珍爱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2024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期间,珊瑚种植体验、认养交接和中国珊瑚普查启动。517株珊瑚免费认养及30名免费潜水种植体验的名额,一经开放,3秒抢光,体现了深圳市民参与海洋保护的极高热情。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海洋发展局的指导下,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已在大鹏湾人工培育18种超10万株珊瑚母株、拥有700个珊瑚培育超级网圃、30多万株人工培育珊瑚种苗。他们将带领2024深圳渔博会的幸运观众“勇往直潜”,种下美丽珊瑚,践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珊盟海誓”。
编辑 李璐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