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道滘裹蒸粽:承载道滘人舌尖记忆和千百年岭南文化风俗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2024-05-13 21:2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5月12日,第二届道滘粽子文化消费节暨乐购嘉年华在东莞市道滘镇正式拉开帷幕,

5月12日,第二届道滘粽子文化消费节暨乐购嘉年华在东莞市道滘镇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本次文化消费节的主角,道滘裹蒸粽获得了众多游客的青睐。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滘镇裹蒸粽不仅承载着道滘人的舌尖记忆,更是承载了岭南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和风俗。

在全国各地有各种各样的粽子,但产于鱼米之乡道滘镇的道滘裹蒸粽以其独特的配方,严格的制法,令其在众多粽子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为东莞粽子的主要代表。《东莞县志》中对粽子也有详细的记载:“五月朔,饮菖蒲雄黄酒,以辟不祥。食角黍(即粽子),为龙舟竞渡。至五日,会者益众,以节物荐于家祠。”

当地人介绍,上世纪三十年代,道滘裹蒸粽创始人叶潮在道滘镇兴隆街的潮记裹蒸粽档口,以其高超的厨艺功底已在当地颇有名气,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很多从广州以及香港、澳门返乡的道滘游子,临走都会去买几只粽子带返当手信。而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潮记档口的邻铺基记摊档店主李绍基,在对潮记裹蒸粽的用料配方进行研究,也做起了裹蒸粽的生意。其弟弟李绍球,受家庭的薰陶,也掌握了裹蒸粽的制作技术。而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李绍球对配方进一步改良,作为早、晚美点供应茶客,同时成批供货给东莞当时的高级酒店,从而使道滘裹蒸粽的名气传播开来。因此成了当时来道滘的客人一定要食道滘粽的一个不成规矩的要求。

在道滘,临近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大街小巷粽子飘香。作为一种传统手工技艺,道滘裹蒸粽的制作是将粽子一层层包裹起来,这也是“裹蒸”的由来。道滘裹蒸粽,分为咸粽和灰粽两大品种。咸粽味道浓郁,馅料丰富,切开时色香味俱全,卖相极佳,吃起来香软可口。灰粽,是碱水粽的统称,由于以前农村土法取碱,是用禾秆草灰浸水后隔灰,作碱水用,故称灰粽。

一直以来,道滘不断提升“道滘粽”的品牌价值,早在2011年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就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2022年以来全力打造传统粽子小作坊集聚区,2023年建成了道滘裹蒸粽文化馆,今年年初道滘裹蒸粽又入选首批广东省地理标志培育产品,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李璐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