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2023年公共文明建设蓝皮书》发布

深圳特区报
2024-05-11 18:1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召开的深圳市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议强调,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推动促进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软环境,为实现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以文明城市建设的扎实成果为深圳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为推动公共文明建设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有效促进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的持续提升,市文明办委托深圳大学组成的课题组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期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定期将测评数据系统梳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深圳市2023年公共文明建设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已于近日发布。《蓝皮书》显示,2023年深圳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得分为96.3分,比2022年的95.2分提高了1.1分,比2021年94.69分提高了1.61分,全市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各区(新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结果均达到优秀档次。

全市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2023年深圳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包括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公益行动4个测评项目,公共文化环境、公共设施环境、公共卫生环境、社区生活环境、公共安全环境、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校园及周边环境、行业文明服务、公共场所秩序、交通路口秩序、其它区域交通秩序、人际交往、公益宣传、志愿服务等14个测评指标。测评范围覆盖全市10个区(新区),抽样点包括社区、集贸市场、商业大街、公共广场、公园、学校、车站等类型,共采集227664个点位数据。

测评结果显示,2023年深圳市公共环境持续改善,公共秩序持续优化,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公益行动有序开展。共有13个测评指标得分率在90%以上,占测评指标总数的92.86%,与2022年持平,比2021年的78.57%提高了14.29%。其中,公共环境测评项目得分率为95.7%,比2022年的94.4%提高了1.3%,比2021年的92.8%提高了2.9%;公共环境项目包含的7个测评指标得分率均超过92%,1个测评指标得分率为100%。公共秩序测评项目得分率为95.2%,比2022年的93.7%提高了1.5%,比2021年的94.9%提高了0.3%;公共秩序项目共有4个测评指标,其中3个测评指标得分率超过90%。人际交往测评项目得分率为100%,比2022年的99.9%提高了0.1%,比2021年的99.2%提高了0.8%。公益行动测评项目得分率为97.4%,比2022年的97.7%下降了0.3%,比2021年的95.3%提高了2.1%。各区(新区)公共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结果均为优秀档次,4个测评项目的得分率均在90%以上。(2021至2023年全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指标得分率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全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指标得分率情况汇总表

测评项目

测评指标

2023年

得分率

2022年

得分率

2021年

得分率

公共环境

公共文化环境

98.99%

99.12%

99.13%

公共设施环境

95.16%

95.84%

95.97%

公共卫生环境

94.99%

92.27%

86.44%

社区生活环境

92.41%

90.66%

83.19%

公共安全环境

96.42%

97.90%

96.06%

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100%

100%

99.36%

校园及周边环境

98.54%

98.43%

98.95%

公共秩序

行业文明服务

100%

100%

99.9%

公共场所秩序

98.34%

97.53%

95.98%

交通路口秩序

91.48%

93.25%

93.88%

其它区域交通秩序

80.83%

75.8%

85.75%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

100%

99.94%

99.16%

公益行动

公益宣传

97.24%

97.48%

95.21%

志愿服务

99.95%

99.95%

98.26%

同时,《蓝皮书》也阐释了2023年深圳公共文明建设存在的不足。测评结果显示,公共环境、公共秩序测评项目得分率相对较低,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公共环境测评发现的问题主要涉及公共卫生环境、社区生活环境、公共设施环境等方面。公共秩序测评发现的问题主要涉及交通路口秩序、主次干道和商业大街交通秩序等方面。

持续在常态长效、探索创新、惠民利民上下功夫

《蓝皮书》建议,针对制约我市公共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的瓶颈和短板,要坚持在常态长效、探索创新、惠民利民上下功夫,有力有效推进公共文明建设。以公共文明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推动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文明城市。

首先,要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增强公共文明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各区、各有关部门要将公共文明建设工作与本单位、本部门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系统完备的长效机制,坚持法治赋能、机制赋能,做细做实各项工作,推动公共文明建设重在日常、融入平常。

其次,要在探索创新上下功夫,增强公共文明建设工作的创造性。既要坚持科技赋能,创新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公共文明建设领域应用场景,完善公共文明建设工作动态管理机制,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也要探索基层管理治理新路径,强化受众思维,找准市民共鸣点,不断创新动员市民群众参与公共文明建设的方式和途径。

此外,还要在惠民利民上下功夫,增强公共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效性。坚持靶向治理,注重可感可知,聚焦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身边不文明行为和城市乱象,提升治理工作实效。强化高质量文化供给,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体服务设施,策划开展市民群众乐于参与、切实受益的文体活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扩大文明实践工作覆盖面和提升工作实效,紧密围绕市民群众需求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着力为市民群众提供精准服务。

编辑 欧阳晨煜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