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2024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上,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深耕于我国重要的原油和天然气产区之一南海东部海域,研究院原油勘探、开发生产、科研工作,在新区、深层、深水等领域不断取得创新突破,2022年、2023年探明储量连续两年突破1亿吨油当量;在老油田挖潜、一体协作、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开拓先行,2021年上产2000万方,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突破2000万吨,用行动书写端牢能源饭碗“新答卷”。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团队。
敢为人先,打开“增储上产”新局面
“近海深层原油测试产能第一口千吨井!”“我国首个深水深层亿吨级轻质油田群!”“全球最大核杂岩型凹陷油气勘探突破!”2023年在研究院团队的聚力攻关下,我国深水勘探领域自主发现最大的油田——开平南油田获得突破,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02亿吨油当量。该油田是全球核杂岩型凹陷最大的商业发现,展现了南海深水勘探的广阔前景。经测算,开平南油田开采的原油提炼成汽油后,能够满足百万级人口城市居民日常交通使用超25年,而这一突破,海油人用了整整40年,进一步夯实了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基础,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开平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相较于浅水,水深的增加,往往意味着勘探难度的指数增大!20世纪80年代三次钻探均告失败,但研究的脚步没有停下。
“勘探就是要咬紧牙关、转动脑筋。”从2008年入职便参与该项研究的工程师于水明向身边的年轻人传授着经验,“我们自己要有信心,绝不能轻易说洼陷不行。”以他为代表的一线研究人员“杠”上了这个硬骨头。2012年再次探索失败,团队没有被三番四次的失利打倒,反而更激发了勘探人特有的拗气,攻关队伍从资深骨干到青年人越发壮大。
3000多平方公里,4000条断层,7个关键界面,解释总面积近5个深圳市大小。第三次集中攻关,研究团队重新把脉该地区资料,终于形成了对洼陷结构特征新的认识,而这也成为了后面突破的关键。不久,南海东部海域首次呈现出“1个洼陷、4 船同钻”的空前场面,大会战也直接拿下了中国深水深层第一个亿吨级油田,成就了“三上开平”的佳话。
“搞勘探,就是要不断地挑战‘不可能’。”研究院地质总师彭光荣说道。
在南海东部,产量只剩高峰时期一半西江老油田,依托“螺旋式立体运移”创新模式也能再挖潜出一个中型油田;向深而行,继惠州26-6古潜山-古近系领域勘探突破后,成功为恩平组找“盖子”,我国海上首个钙质砂岩封盖的大中型油气田再获发现,释放深层超10亿吨勘探潜力……研究院不断在勘探实践中“开拓进取”,用创新和智慧书写“新答卷”。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团队。
挑战极限,迎来“稳产高产”新春天
储量要更好转化为产量,同样是一个巨大挑战。
近年研究院持续加快产能建设,稳步推进负碳产业发展,南海东部净产量占中国海油在中国境内的30%,近5年原油增产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约30%,促进油气资源供给保障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挑战极限,一切皆有可能”。南海东部海相砂岩近十年来累计产量占总产油量超90%,如何释放其潜力无疑是重中之重。永远追求更高,坚决不给采收率划“杠杠”!研究院开发人员不断丰富和发展极具特色的高速高效开发技术,形成一套海相砂岩提高采收率创新技术体系,将海相砂岩油田平均采收率提高到50%,极大延缓了老油田的递减,部分油田采收率达到70%,最终创造了世界海相砂岩开发的“奇迹”。同时,开发人员也没有停下对低渗、稠油、边际油田等低品位储量的极限挖潜——区域联合开发盘活边际油田、开展低渗试验田探索形成低渗开发“南海东部方案”等。
对于绿色低碳转型,研究院也在积极行动,成功推动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恩平15-1项目已在南海东部油田正式投用,目前累注气量超10万吨,为未来“岸碳入海”和海上绿色低碳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2023年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团队在珠江口盆地连续发现开平18-1等大油田。
(图片由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