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股权投资基金的风口在哪里?4月21-22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2024中国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大会”上,基石资本聚焦“体制变革与科技创新”主题,众多硬科技企业现身说法,以企业在各自领域的最新发展实践,讲述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催化下,中国科技产业携手创业资本,加速腾飞的故事。
抓住技术创新与国产替代双重机遇
企业、资本、人才,被硅谷精英总结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铁三角”。那么,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如何构建中国本土自主创新的“铁三角”?
上月刚从硅谷考察归来的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长年深耕创业投资领域,对于技术革命与产业创新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与洞察力。
他深有感触地向基石投资人讲述了自己在考察中的突出感受:“无论是英伟达的年会上,还是今年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都可以非常清晰地感觉到,以万物互联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已扑面而来。英伟达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成为了新的硅谷之王,在芯片领域一骑绝尘,带领美国企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占据领先优势。但与此同时,在这些产业盛会中,大批中国科技企业表现活跃,在数量上明显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本土企业的第二大企业群体,显示出了中国科创企业积极追赶最新的技术革命浪潮、逐梦潮头的发展势头。这样的景象令人鼓舞,也催人奋进!”
实际上,作为深圳本土的股权投资机构,基石资本长期跟踪高科技产业领域,深度参与科创企业的成长创业过程。仅2019年以来,基石资本就在硬科技领域投资了248家企业,投资总金额近200亿元。商汤科技、迈瑞生物、百川智能、韦尔股份、摩尔线程等大批科创新势力企业均在其创业的重要阶段得到了基石资本的资金支持。尤其在半导体产业、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基石资本沿产业链发展关键节点,形成了系统而专业的投资布局。
张维分析说:“当前,以自主创新为基础、技术驱动的新型的国产替代,正在取代以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为基础、投资驱动的国产替代,为我们持续提供赶超发达国家的动力。大国博弈叠加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科技产业正迎来技术创新与国产替代双重机会之窗,二者相结合,将赋予中国科技产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加速跑
在科技企业的创新图谱中,民营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究竟能有多“硬”?一批细分领域的企业向投资人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成绩单:
马斯克的星舰是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领头羊,那么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走到了哪一步?一家民营企业蓝箭航天交出了自己的答案:2023年,他们成功发射了全球第一枚液氧甲烷火箭。而在可回收火箭领域,液氧甲烷发动机正是当今最主流的技术路线。蓝箭航天首席财务官吴星宇介绍说:“在可回收火箭领域,马斯克的星舰让美国领先了9年。但中国企业也紧紧追赶上来,去年,中国完成了13次民营火箭发射,是世界各国中仅次于美国的行业第二梯队。”
在人工智能领域最热门的算力赛道,百川智能是去年4月才成立的一家初创企业。成立仅4个月,公司就迅速成为首批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的八家企业之一。联合创始人焦可讲述了他们“起步便是冲刺”的发展势头:成立1年来,已发布11款大模型,研发速度远超行业水平;开源模型在Hugging Face总下载量超过700万次;Baichuan 2-192K上下文窗口长度全球领先,一次可输入35万字;与国家顶级科研机构合作,研发“鹏城-百川·脑海33B”长窗口模型;Baichuan 3参数超千亿,中文评测超越GPT-4……
当高校科研与产业资本融合,将会产业怎样的聚合创新动能?脱胎于哈工大的科创企业RoboSense速腾聚创讲述了他们的科技创新版图:在激光雷达领域,公司已在国内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目前正积极突破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市场,与丰田、雷克萨斯等日本著名车企品牌开启合作之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正努力攻克多个技术难点,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基石资本合伙人杨胜君是长年奋战在科创投资一线的专业投资人,他历数基石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投资实践,讲述了自己的投资体会:“过去十几年,技术门槛不是特别高的新兴产业,如光伏、锂电池、传统机械等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取得了全面的国产化以及全球化的优势产业地位。经过巨大资金和研发投入,真正能‘卡’住我们的技术领域正越来越少, 中国在高端科技制造业正取得全面的突破。”
(主办方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