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发布了《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3)No.12——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并指出,我国产业链优质“链主”企业梯度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按照企业在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规模,围绕产业链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三个典型标杆的培育,做了一系列打造“链主”企业的基础性工作。2016年、2018年先后启动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评选工作,2019年开展领航企业培育,到2021年,共培育选出5批596家单项冠军和2批1832家“小巨人”企业,为后续“链主”企业遴选培育和梯度培养格局形成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蓝皮书认为,我国各省区市“链主”企业培育步伐加快,优质“链主”企业梯度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全国各地共遴选出300余家产业链“链主”企业。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覆盖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湖北、陕西、四川、新疆等省区市,在2021年全国100强“链主”企业中,北京数量最多,上海和广东并列第二,浙江位列第三,“链主”企业梯度发展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从所涉及产业链看,既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囊括传统汽车制造和食品加工等行业。例如,2021年广东全省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上的若干重点产业链,在每条重点产业链上已遴选培育出一批“链主”企业。浙江省“链主”企业认定数量为20家左右,供应链本地化配套比例为60%左右。
同时,“链主”产业生态主导力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掌控力持续强化。我国高度重视企业产业生态主导力培育,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优化政策扶持,推动产业链“链主”企业加快涌现并不断增强竞争力,“链主”企业运营效率、品牌建设、国际化运营与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在领域分布上,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多数分布在能源、商贸、银行、保险、汽车以及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与美国互联网、电子信息、金融、医疗等上榜企业所属的高技术行业不尽相同。2022年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在158个产业的62个产业里有97家全球领军企业,含19家产业冠军企业,仅次于美国,中国全球产业综合竞争力稳居世界第二,表明产业链供应链掌控力持续增强。
此外,“链主”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创新意愿和能力逐步提高。如从工业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看,我国拥有R&D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11年的31320家增加至2020年的105094家,增幅高达235.55%。
蓝皮书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布局持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的转移和布局与地方区位优势、工业基础、配套能力等高度相关。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我国整体可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四部分,不同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转移呈现不同趋势与特征。
其中,东部地区具备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与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占据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优势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通信、半导体等产业,互联网服务、金融服务、文娱消费产业发达,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几大城市群。东部地区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吸引产业链高端环节在区域聚集,将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地区内部,大城市毗邻区地价相对较低,配套设施完善,有利于实现知识与人才的流通共享,成为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工合作进一步增强。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