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环评报告贩子”猖獗根子在哪里?丨思与辨
尹传刚
04-16 08:47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靠抄袭半小时就能编一份环评报告,环评师到现场勘察摆样子甚至有的从未去过现场,许多报告编制人员署名为代签……2023年至今,国内多个省市曝光了环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江西九江法院近日审理的一起环评造假案显示,一年不到的时间内,涉案犯罪分子在仅有一名环评师的情况下,为全国753家企业出具虚假环评报告,且基本通过了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审批。本期思与辨就该话题约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漫画:颜庆雄

■ 主持人:尹传刚

■ 嘉 宾:张敬伟(学者、专栏作家)

刘国强(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伍里川(媒体评论员)

环评不是为了给项目建设单位背书,而是为了对生态环境和未来发展负责

主持人: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环评造假却屡见不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伍里川:现实中,一些项目破坏了自然生态,后果严重且难以修复,教训十分深刻。严格环评制度,是必须的。一些新开工项目,缺乏科学考证,甚至本身就是带“病”上马的结果,按照规定是不可能通过环评的。但为了顺利通过,一些单位就动起了歪招,刻意选择“低价”“听话”的环评机构。而一些环评机构为了拿到业务,刻意逢迎,要啥环评给啥环评,环评的质量根本没有保证。一些环评机构之间往往展开恶性竞争,为了满足“雇主”的要求,往往会“放低身段”。

刘国强: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环评工作极强的专业性与环评报告形式规范简易性的张力。环评报告应该建立在环评师独立、深入的现场调查基础上。但是,环评报告本身的形式规范性并不复杂,如果有意造假和抄袭,很快就能编一份环评报告,这样的报告由环评师签名认可,环保审批部门基本就能予以通过;二是环评师紧缺与环评需求市场大的张力。这为作为中间机构的环评公司构建环评造假产业链提供了机会。他们只要收买缺乏职业操守的环评师,并通过多家注册公司来规避违规处罚,就可以承接大量业务了。最重要的一点是,越是这样的环评公司,越能得到被环评方的青睐,越是正规认真的环评机构,可能就越不受待见。

张敬伟:环评不是为了给项目建设单位背书,而是为了对生态环境和未来发展负责。编制环评报告有着严肃的流程,现场监测、生态调查以及相关的数据参数都应符合实际,完成一份合规的环评报告最少也需要一周时间。但现在的环评报告已经有了格式化模板,只要按照通用格式和表述填上关键参数和结论即可。格式化模板,固然节省了编制环保报告的时间成本,但也导致环评报告的形式主义,造假变得更加容易。此外,审批环节也存在形式主义,很多专家只看纸质文本不问现场情况,只看数字参数不问是否真实,只管画勾通过不去验证事实。环评不是为了给项目建设单位背书,而是为了对生态环境和未来发展负责。

环评若是环环“走过场”,环保就会层层“失防守”

主持人:“环评报告贩子”猖獗背后,暴露出哪些问题?

伍里川:一些环保部门聘请的专家习惯于纸上来纸上去,根本不去实地查访,也就给了环评造假以可乘之机。现实中,一些抄袭来的环评报告,尽管张冠李戴,留下明显的造假痕迹,但依然能通过审批,这背后,也可能有利益输送。环评机构鱼龙混杂,却总有漏网之鱼,说明监管还不到位、逐出机制还不完善。

张敬伟:环境部门的评审专家只对环评报告进行“纸面评审”而不进行现场验证,使环保评审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此外,审批过程现场质询不到位或缺失这一环节,让造假环评报告轻松过关。也不排除审批环节存在猫腻,成为虚假环评报告不当利益链中的一环。当然,由于环评审批业务量较大,加上评审专家力量不足,评审专家不可能对每个环评报告进行全流程风险倒查,从而导致虚假报告轻松过关。虚假环评报告,能够一再通过审批,说明现有评审制度存在漏洞。环评若是环环“走过场”,环保就会层层“失防守”。

刘国强:一是一些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虚假环评报告贩子”的猖獗,是建立在大量企业无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的;二是环保部门管理失位,监督处罚缺位。环保部门对环评公司的资质缺乏规范性管理,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其存在的违规行为,即便设立环评“黑名单”,这些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关联企业继续开展业务。

让参与虚假环评报告的各方付出更高代价,使其不敢造假

主持人:质量是环评报告的生命线,守护这条生命线的责任重大。如何从源头管住虚假环评报告?

伍里川:首先,还是要牢固树立环评是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的发展观、生态观。环评的地位不可削弱。要强化地方环保部门、建设单位在环评事务中的主体责任。

其次,以法治之力,加强惩治。依法严厉惩治环评造假,不留情面。2020年修改的刑法修正案明确,如果评估意见是弄虚作假的,要承担刑事责任。法律说得很清楚,依法遏制乱象,才能提升震慑力。对于违法犯罪的环评机构,必须严厉惩治,还要发布黑名单,将“劣币”驱逐出该领域。

张敬伟:要提高违法成本,让参与虚假环评报告的各方付出更高代价,使其不敢造假。法治社会,通过法治实施源头治理,自是应有之义。九江法院审理的环评造假案多名被告被判刑,凸显环评造假不仅会被行政处罚,还会因此定罪判刑。这给各地“虚假环评报告贩子”敲响了警钟。

刘国强: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严格按照环保要求进行施工生产;二是加强对环评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环评企业的监管,注重多省环保部门联动,杜绝出现环评企业法人代表和股东在不同省份同时注册多家环评公司的情况;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管理机制。如实行环评报告抽检制,随机选取一两项重要的环保指标由评审专家实地验证,以避免环保部门评审专家只管“纸面评审”,而不清楚现场情况的现象。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尹传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