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古巷美,春色南山流。升星三口井,岁岁鲤鱼腾。
儿时路过三口井,情不自禁驻足,伸脖瞪眼,兴奋观赏井中几条红鲤鱼蹿上蹿下的灵活身姿。它们红通通的靓丽身影,仿佛快乐的小精灵,伴随我度过了欢快童年。
井是生命的象征,有井之处,就有人间烟火和鲜活多彩的生活气息。三口井是老家的小地名,由一口大井和二口小井组成。大井供半村人日常饮用,小井用来洗涤和浇灌。井体由花岗岩砌成,四个大台阶直通井底。水质清澈透亮,口感清洌甘甜。大井呈方圆合一状,俯看似中式庭院的弧形圆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合一寓意做人做事既要有主张和原则,又要灵活变通,方圆相济才是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井边上立着石字碑,字迹已风化难辨。据传,此井建于五世祖孝生公年代,距今约570年,属明代古井。
寒冬腊月,东方欲晓,霜气袭人。三口井热气升腾,周边雾气缭绕,晨景美轮美奂。井边常聚集着众多年龄不一的女性,有的在挑水,有的在洗衣物,有的在圆形大木桶里倒腾纱网拌芋粉。她们你一言,我一语,东家长,西家短,叽里呱啦,乐在其中。三个女人一台戏,劳作场合是女人传播信息和表演口才天赋的绝佳舞台,三口井俨然成为村子的新闻舆论中心。
挑水的小姑娘,面朝井中,水担钩一头钩着水桶柄,把桶甩进井中打水。水桶故意逗她似的,老在水面上飘浮转圈,硬是不肯低头装水,急得她手忙脚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着水,她双手紧握水担钩,使劲上提,嘭嘭嘭,水桶蹭着井壁缓缓上升,细手嫩腿的,憋得脸红耳赤。扭着细腰欢喜而归时,担钩颤颤悠悠,水桶叮咚晃荡,水珠滴滴答答,沿途像撒下丝丝春雨。
昔日村里东南西北四井齐名,如今东井已被填埋,南井和北井尚能零星抽水饮用,唯独西井三口井保存最完整,使用率最高,饮用量最大。三口井似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儿,绽放着奇彩芳香。“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正因为有了一口口井水的滋养,家乡才得以在历史长河里守住一隅青山丽景和别样的客家风情。三口井深嵌于大地,承载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而岿然不动。井壁露出岁月冲刷过的斑驳之痕,古韵迸发,叫人感慨万千。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泉涌汩汩如初,生命力之旺盛,令人肃然起敬。似乎养育村民、滋润万物是古井的天职,哪怕暴雨掀天,狂洪肆虐,它始终英姿如故。
“尘心俱此豁然朗,白云长在水涟涟。”三口井的古韵魅力还在散发着,故事还在延续着,恰如村口那棵傲然挺立、永葆青春活力的古香樟树,一如既往坚守着未来,继续演绎着不老传奇。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