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都漫游第二站:游览城市雕塑,解读深圳的艺术之旅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2024-04-01 16:1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一堂鲜活的城市历史文化课

3月31日,深圳出版集团联合深圳巴士集团打造的“书都漫游—爱阅号走读深圳”第二场活动举行,本场活动以“雕塑读城:深圳城市雕塑的艺术之旅”为主题,与读者朋友一同“让阅读时尚起来”。

深圳出版社副社长、《书都·走读深圳》杂志总编辑魏甫华,策展人、公共艺术研究者,深圳地铁美术馆项目总策划张晓飞参加了此次活动,《书都·走读深圳》杂志视觉总监、著名设计师韩湛宁担任活动主持,带领大家漫游深圳经典雕塑。

本次漫游路线通过双层巴士抵达各个雕塑的公交站,带领读者先后观看解读了《自我完善》《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园》(位于莲花山公园),《深圳人的一天》(位于深圳红荔路),《闯》(位于深圳市博物馆老馆门前),《拓荒牛》《艰苦岁月》(位于深圳市委大院前),《深蓝》《非典纪念碑》(位于深圳中心公园)等雕塑。

活动主持人韩湛宁表示,深圳有很多经典雕塑深入人心,它们塑造了城市精神,提升了城市的美学与品位,促使深圳成为一个现代化文明都市。这批经典的雕塑不仅代表了深圳形象,还体现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深圳特有精神气质,更是见证了深圳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蜕变。

主讲嘉宾张晓飞在游览途中介绍道,深圳存量的约1100件雕塑中,可以从几个阶段特征来解读,从80年代深圳改革开放的展望到90年代深圳城市意识走向成熟,敢闯敢试,不断创新的精神,千禧年前后,深圳本土化、城市个性稳固,移民城市的包容性突出,千禧年后,国际化特征明显,艺术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如今,城市雕塑不再局限于单体存在,更着眼于城市未来的规划,在建设及更新中,以其形式和内容融入城市风貌中,除满足当下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形象的基本要求外,还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和创造新的公共活动空间,更注重可持续文化发展理念。

城市雕塑是一种识别体系,有着特殊的艺术语言和强烈的感染力,有效记录城市的发展变迁,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推动着艺术观念转变和创新,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艺术融入了市民的生活工作中,丰富着市民的文化生活。如莲花山公园的《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园》浮雕墙,通过《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三首歌曲命名的三段弧形浮雕墙创作,以深圳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事件为题材,将重要人物群体、历史事件、城市建筑等通过具象写实的手段,呈现重要的“时”“事”“人”背后的精神故事。位于深圳红荔路的群体雕塑《深圳人的一天》,以在深圳大街小巷中不同行业普通人为模特进行翻模雕刻而成,以本土化和平民化的视角,再现1999年11月29日那一天深圳人的生活,为城市留下记忆。

不少读者纷纷表示,这是一堂鲜活的城市历史文化课,通过经典雕塑,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那些生动而精彩的故事。从雕塑读城,是城市文化的一个切面。接下来,书都漫游还将陆续推出漫游书店、漫游建筑等系列活动。

(图片由书都杂志社提供)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