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碳”索城市“绿色”金融

晶报记者 曾令松 易少龄 摄影 曾令松 易少龄
2024-04-01 06:43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何谓“绿色金融”?区区四个字,却饱含着金融人孜孜不倦的“碳”索。

“走,骑行去红树林喽……”几乎每个周末,家住福田新洲的陈先生总会陪着家人从家出发,骑行到红树林深圳湾公园。“郁郁葱葱的红树林,站在海滨栈道,迎着海风,眺望着各式各样的候鸟不停在红树林上穿梭,时而翱翔、时而矗立,成群的野鸭子则在林间嬉戏觅食……”他赞叹道。

“我是来深圳旅行的,听说大量的候鸟去年10月开始从西伯利亚南迁到深圳湾红树林过冬,3月底是最佳观鸟季最后几天,特意过来,看到了红树林红嘴鸥,感觉很棒!”漫步在绿道的江女士赞不绝口。“来之前我就一直好奇,以为红树林是红色的,来到深圳湾才发现,它们是生长在海边浅滩上的一种绿色植物,不怕海水不怕浪,以其特有的‘绿’与大海、滩涂、湿地、飞禽等共同绘制成一幅靓丽的自然风光图,真不愧是这座城市的‘生态名片’”。

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在维持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固碳释氧、防风护堤,还能促淤保滩,净化海水和空气,不断提升城市生态质量,被称为“海岸卫士”。

▲绿色金融助力红树林生态建设。

“海岸卫士”与“绿色金融”不期而遇

据碳足迹研究院通过计算得出的数据显示,每平方米红树林每年的固碳量可超过1000克。目前,世界上的红树林存储约62亿吨碳,相当于228亿吨二氧化碳。假如1%的红树林遭到破坏,将会导致约2.3亿吨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这相当于4900万辆燃油汽车正常行驶一年的碳排放量。

“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一片红树林,它是很厉害的固碳储碳的生态系统。”作为全国首例城市红树林碳汇保险的具体参与和执行人,薛博严很自豪地指着深圳湾一大片红树林向记者说道。

“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如何践行绿色金融,利用金融模式创新,探索建立蓝色碳汇保险补偿机制,成为金融机构竞相思考的问题。”

薛博严说,“我所在的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推动和指导下,率先开创了全国首例城市红树林碳汇保险,将‘保险机制+生态维护’有机融合,并通过保险服务手段多维度地对深圳市福田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的碳汇量提供风险减量服务。”

具体来说,就是将红树林因各种因素损毁造成的碳汇量损失指数化,以红树林遭遇自然气象灾害等风险导致的碳汇值损失作为保险责任,以红树林碳汇价值损失作为补偿依据,损失补偿可用于灾后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等行动。

“项目启动后,我数次下到滩涂中仔细观察红树林的生长习性、潮涨潮落对其的影响,特别是留意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对红树林的破坏及虫害检测等,老实说挺不容易的,但非常值得!”薛博严坦言。

该项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的推出,标志着深圳正式建立蓝色碳汇保险补偿机制,为此,《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助力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也荣获2023年度深圳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优秀奖。

记者了解到,过去的一年,共有10个案例荣获2023年度深圳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优秀奖,除了中国平安,还有包括深圳农商银行的《碳绩效挂钩“贷”动棕色资产绿色转型》、南方基金公司的《南方基金ESG综合信息平台》、招商证券的《绿色金融债券支持新能源汽车促进碳减排》、《国信证券助力公募RELTs新领域首只产品“深能RELT”成功发行》等。

“贷”动绿色转型

何谓“绿色金融”?区区四个字,却饱含着金融人孜孜不倦的“碳”索。

如何将“棕色资产转绿”,引导企业碳减排的发展路径,是深圳金融机构关注的课题。

深圳农商银行的破题之道,正是通过碳排放权质押和碳绩效挂钩贷款利率等方式,鼓励并引导企业走向低碳转型之路。

A公司是深圳一家主营薄膜电容等电子元件的创业企业,他们的产品应用于新能源、光伏和节能照明等领域,致力于“低碳”发展的企业创业中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

“早两年就在深圳尝试了碳减排贷的创新融资选择,在银行为该电子企业制定的授信方案中,在原有抵押物的基础上,质押部分碳排放权作为额外的担保条件,就是俗称的碳绩效挂钩产品。”“碳减排贷”深圳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道。

“具体而言,采用碳排放权质押作为可选的信用支持方式,在贷款合同中约定减排目标,设置随企业碳排放表现(即碳绩效)而逐年变化的利率,在实现预期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况下,对贷款执行优惠利率,反之则上浮贷款利率。”

“碳资产”也可以被赋予市场价值和流动性,为高碳企业转型提供新的融资选择。业内人士指出,采取碳排放权质押作为可选的信用支持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有效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降低授信门槛,打通了碳资产在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

还是以深圳农商行为例,从碳绩效挂钩产品推出以来,累计共发放七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共计质押碳排放配额14000吨,帮助企业融资6500余万元。截至2023年末,深圳农商银行发放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笔数已占据自2013年深圳碳市场开市以来累计发放笔数约60%,进一步推动了深圳碳市场的持续建设,并有效激发了碳市场的交易活力。

“贷”动出行减排

在深圳前海工作的网友“木棉花”刚工作两年,为了通勤和业务更方便,最近利用新能源汽车贷款喜提新车。随着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新能源汽车推广,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的贷款客户逐渐增多。

▲绿色金融赋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招商证券创新协助发行了汽车金融行业首单绿色金融债券。记者了解到,2023年,招商证券协助奇瑞徽银汽车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汽金”)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共2单,两期绿色金融债共计发行20亿元,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新能源汽车贷款投放,预计将为大约4万辆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提供贷款。

根据测算,拟投放贷款的新能源汽车全部运行后,相较于传统燃油汽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万吨,可节约标准煤超1万吨,有利于支持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相关产业及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引导资金流向践行“双碳”战略的行业和公司

如何实现ESG投资策略【一种将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方面的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中的方法】与中国投资逻辑的深度结合?南方基金用自己的创新实践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为了切实推动可持续投资的探索与市场可持续转型,从2022年开始,南方基金进一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参考PCAF(碳核算金融联盟)等国际标准自主搭建了碳排放数据,以此来识别气候风险和机会,跟踪绿色转型的进展,将碳排放数据库纳入了ESG评级体系中。”

截至2022年末,南方基金ESG评级体系覆盖4381家A股上市公司和6484个发债主体。

为做好这一绿色金融创新,这家诞生在深圳、扎根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基金公司思考的是“如何解决本土市场ESG数据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的痛点,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企业”。

基于ESG评级与碳排放数据测算结果,鼓励温室气体排放较高或ESG表现欠佳的企业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或改进自身ESG表现,同时引导资金流向践行“双碳”战略的行业和公司,在投资端尽可能避免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助力企业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

深圳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不断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深圳监管局获悉,截至2023年末,深圳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8450.46亿元,同比增长46.94%,较去年初增加2699.43亿元。深圳有超过160家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绿色金融自评估,42家金融机构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不仅如此,深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并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曾令松 易少龄 摄影 曾令松 易少龄)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