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抗战路 | 第四站:探寻白石龙村的“秘密”
读特见习记者 李竹/文 记者 邱海彬/图
2020-08-28 22:04

8月28日,“重走东纵抗战路”采访活动步入尾声,采访团前往此行的最后一站,位于深圳市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宝安东宝行政督导处旧址。

位于广东省深圳龙华区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是深圳市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文物收集最全的纪念馆。馆内保留着白石龙天主堂,1941年12月9日,尹林平与曾生、王作尧等同志在白石龙天主堂,研究营救留在港九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方案。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叫白石龙村。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坐落于羊台山下的白石龙村,是当时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秘密大本营,也是文化界人士转往内地的首站。记者在纪念馆内见到了刘世勇,他的父亲刘鸣周就曾亲历过这场大营救。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刘世勇还清楚地记得这个发生在白石龙村的秘密营救。为迎接大批被营救人员的到来,白石龙村党支部书记刘鸣周,带领党员和全村青壮年配合游击队接待工作,安排自卫队巡逻、站岗放哨,组织担架队接应伤病员,组织村民运送大米、柴草、采购肉食和厨房做饭人员。古村落沸腾了。

刘鸣周的儿子 刘世勇

1942年1月13日傍晚,第一批脱险的文化人士邹韬奋、茅盾夫归、胡绳、沈志远、戈宝权等20多人抵达白石龙村,尹林平、梁鸿钧、曾生、王作尧、杨康华及游击总队领导热情地接待了这些历尽艰险归来的朋友们。

“这次营救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秘密行动,而是要靠一整个村甚至多个村共同的努力。指挥部给我们下达任务,告知我们文化人过来的时间,村与村之间形成一条隐蔽的撤离路线,相互建立好联络点,以确保他们路上的安全,我父亲主要做整体的组织工作。”

刘世勇说,因为指挥部不在村里,在半山腰,离村有一两百米的距离,比较隐蔽。所以一开始会先在自己家里接待文化名人,在确认好人员的身份后,再将他们转移至指挥部周边搭建的草房里。由于条件艰苦,当时招待时只有一荤一素,荤为狗肉,素为青菜。因为村民要养狗看家,所以最后只能杀自己家的狗来招待文化名人,每一位村民都贡献了很多。指挥部周边搭建的草房,也是村民用树枝架起来,再堆上杂草搭建而成的。

资料显示,从1942年1月13日邹韬奋、茅盾等第一批文化精英到达白石龙村,至1942年11月22日,最后一批被营救人员几经辗转最后抵达苏北解放区的11个月里,这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在抗日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通力协作下得以胜利完成。

如今,指挥部的遗址已被损坏,但在白石龙村旧址建起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成为了深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深圳首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在2010年11月被授予“广东统一战线基地”。而馆内的白石龙天主堂也在2003年,被宝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见习记者 李竹/文 记者 邱海彬/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