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约定的15时已经过了十分钟,胡女士心头不免有些紧张,她反复看向手机,确认对话框的那头仍然在保持联系。“不好意思,马上就到!”对方再三表示歉意。终于,在15时15分的时候,胡女士等到了自己在网上约好的电影搭子。
胡女士想看最近热映的电影《灿烂的她》已经很久了,可是一直约不到朋友一起去看,不喜欢自己一个人看电影的胡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同城找“电影搭子”的帖子之后,居然很快收到了不少反馈,她在留言的账号中挑选了一个看上去社交平台信息活跃的女生,添加了她的微信,确认了周六一起看电影的时间和地点。
从网络定义上来说,“搭子”是指因某一共同兴趣爱好或共同需求而结合成的社交关系,主打“垂直领域”或“精准陪伴”。看电影有“电影搭子”,吃饭有“饭搭子”,爬山有“爬山搭子”,当代不少都市青年开始超越自己的原有社交圈,主动为自己寻找在自己兴趣领域的“陪伴”。近日,深晚记者在各社交平台上看到各种深圳同城“找搭子”的发帖,回应大部分都表示积极态度,也有网友吐槽网上找“搭子”的不愉快经历,在社交平台上找“搭子”靠谱吗?在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中,“搭子”社交会是解决“城市孤独症”的良药吗?
“垂直领域”与“精准陪伴”
“找周末搭子,可以一起拍照探店,唱K爬山,citywalk,本人MBTI是……”这是一则典型的找“搭子”介绍,发帖人简单介绍自己的性别、居住区域等情况,不少人会标示出自己的“MBTI”测试结果(十六型人格测试),来显示自己的性格,通过网聊中的信息达成对对方的印象,以期实现“精准匹配”到和自己个性相合的“搭子”。
“垂直领域”是“搭子”的另一特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朋友关系,“搭子”更多是出于对某一方面感兴趣组成的临时性群体。爬山、吃饭、逛街……在约不到朋友出行的时候,找一个“搭子”是避免形单影只的方法。“约朋友总是时间不合适,我想爬山,朋友想逛街,所以还不如找个“搭子”一起去。”赵女士在小红书上留言说,“一个人在深圳,朋友本就不多,有时候这个朋友加班,那个朋友有其他事情,约定好的玩耍计划总是实现不了。”同时,赵女士也认为,找“搭子”可以扩展自己的社交圈,让自己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认识更多的人。
在某些需要长期坚持的领域,找“搭子”也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比如“考研搭子”、“考证搭子”、“英语口语搭子”……“一个人练习的话总感觉坚持不下来”,就读于深圳大学的郑女士在豆瓣上发帖招募“英语口语搭子”:“找一枚口语搭子,我们可以通过语音通话的方式练习口语。”据了解,郑女士和口语搭子的联系持续一周半之后便断联了。
“每天的事情太多,自己没能坚持下来,又不好意思回复对方,干脆直接把对方删掉了。”郑女士认可在网络上找“搭子”的轻松,但也正因为其“短平快”的特点,切断连接,也是随时顺手的事,起不到预想的“监督”效果。
找“搭子”也是一种“碰运气”
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姚华松指出:“搭子”是一种弱社交关系,是年轻人面对各种压力时的一种社交方式。有网友认为“搭子”大流行的背后,是年轻人尊重内心真实感受、保持开放社交心态的选择。也有网友认为在网上找“搭子”的行为并不可取,“搭子文化”只会提供一种浅层次的“不走心”的陪伴,无法让人交到真正的好朋友,也很难获得真正的友谊。
输入“深圳”和“搭子”的关键词信息,在多条找“搭子”留言中,很多反响都颇为热烈,有的网友表示距离相近,有的网友表示:“我也是‘I人’,可以一起玩啊!”还有的网友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感到兴奋:“我也超喜欢剧本杀,可以加个联系方式。”在众多的回复中,屏幕后的面目其实是模糊的,如何甄别合适的“搭子”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门槛。
“在深圳想要找一个志同道合的搭子实在是太难了!”陈女士愤怒地分享了自己遇到“奇葩搭子”的故事:“和一个妹子约定了周末一起去一家火爆的火锅店吃饭,我为此节食了整整一周!结果她临时告诉我来不了了,之前是因为和男朋友吵架了才在网上找搭子,现在他们复合之后,简单解释了一句就把我删掉了!”也有一些网友分享了自己遇到的不靠谱搭子,“约好了爬梧桐山,我等了她一个小时,发现她穿着裙子过来……”,“本来以为是‘AA’,结果她居然不给我转账……”各种糟心的找“搭子”经历让网友表示找“搭子”其实是一种“碰运气”的行为。
从“个人”到“社群”
深晚记者发现,基于共同的爱好、需求、情感认同,一些以找“搭子”为名的网络社群也因此发展起来,大多以群组的形态出现,在帖子下面留言之后,便可被拉入微信群。
“禁止黄赌毒、人身攻击、辱骂等不良行为”、“禁止私自组局”……和大多数社群一样,这是“搭子”群的基本群规。有的“搭子”群组会规定“禁止私聊”,只能在群内公开发表信息,避免出现安全问题。群里的内容天马行空,有人会分享一轮落日,有人会分享一瓶汽水,也有人会提出一次活动邀请,如规划一次从钟书阁(欢乐港湾店)走到俞欣书店(深圳龙华印象汇店)的citywalk,感兴趣的组员会回复内容。
但由于网络交友的匿名性,也有一些不良信息会在深夜出现在微信群中,群主除了事后将信息发出者踢出群聊之外并没有其他可行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基于陌生人互动的行为,“搭子”社交一直存在着诈骗、涉黄等风险因素,需要网友多加甄别,保护自己的安全。
“实用性”和边界感是“搭子”社交的优势,“搭子”社交作为一种弱社交关系,是回应城市青年情感社交需要的一种产物。基于这种属性,“搭子”社交更多处于一种“临时”的位置,很难带来亲密关系的温度,也许并不能作为拯救“城市孤独症”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