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如何通过描绘民生活动表现人文精神和仁爱之心的?其艺术感染力在哪里?后世藏家又为何对宋画情有独钟呢?
3月23日,作为关山月美术馆图书文献馆“美读之镜”系列讲座2024年的首场活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做客关山月美术馆,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开讲《我们怎么看宋画》。他透过图画中的盛世图景,还原藏在画面细节中一千年前的人文思想,带领观众穿越北宋,走上汴京街头,感受历史的温度和厚度。
宋画体现以民为本人文精神
繁忙而有序的漕运码头、田野中的农田水利灌溉网、一千年前的灯箱广告牌、城市完善的排水系统……《清明上河图》中承载的这些历史信息,让今天的人们得以管中窥豹,了解宋代生活的面貌,也正是这些衣食住行的隐藏细节,体现了其他朝代所没有的人文精神。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余辉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古代书画三十年,研究《清明上河图》近十年,他认为,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宋画的核心是表现人们在自我觉醒初期时的状态,显现出当时整个社会愈加鲜明的以民为本思潮。这些思想体现在宋代绘画之中,成为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人文精神是什么?余辉说,这是人类普遍追求的自我关怀,体现了从整个人类到个体的尊严、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生命的维护、对命运的把握、对灾难的忧患及关切,高度保护自然历史和生存环境,极度珍视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用孔子的话概括,就是“仁者爱人”。
那么宋画里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哪里呢?余辉认为,从宋画中可以看到,宋代整个社会开始关注商业发展和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况,文人阶层心怀悲天悯人的情怀,许多文人和民众在忧患中追求人生价值。中上阶层进入了生活精细、情趣儒雅的状态。底层百姓生活艰辛且乐观积极,整个社会都关注自然生态。
画面隐藏古代生活高科技
余辉先生的讲座从“杯酒释兵权”讲起,揭开宋代重文抑武的由来,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探究,介绍两宋朝廷与世俗社会。北宋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而开封是其中最繁荣的城市。《清明上河图》中的很多隐藏细节展现了当时开封人的生活,北宋社会的冷暖人情、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繁茂的商业活动都体现在这些细节中。
码头上船只的有序排列,展现了一种科学的卸货方式,据船舶设计专家席龙飞先生研究,图中纤绳的曲度具有现代高等数学悬链线方程式的水平;从街市上各类广告和店铺名可以看出,当时商业繁茂的城市已经有了灯箱广告;用俯瞰图分析,农田里已经有了纵横交错的水利灌溉王,这是北宋年间的便民工程。《清明上河图》810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长袖子的牙人、背着行李的僧侣、酒楼里的伙计,还有文人士子。他们之间的来往人情也展现在画中。其中一幅两个文人迎面相遇的画面透露了很多讯息,一个白衣官人手里拿着用布包着的团扇,这是起自汉代、广泛用于宋代的出行用具,当时叫“便面”,它不但用于祛暑和遮挡尘土,还有另外一个用途:当路遇不便于打招呼的人时,以扇遮面,避免尴尬,从侧面反映了北宋文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个画面中,白衣官人前就有一个文人携着书童迎面而来,官人居高临下,正要转过身招呼他,那文人赶紧以扇遮面。隐晦地展现了当时文人之间的派系斗争。
这是中国式的“文艺复兴”
从《清明上河图》延申开去,除了人物画,北宋的山水画花鸟画中,也有人本思想的体现。余辉以郭熙的《早春图》为例,画中展现季节的细微变化,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自然山川,从人的角度出发,描绘山水。
从《盘车图》到《婴戏图》,在艺术上,宋人通过表现时空来大量叙事,展现世俗民间的生活气息,乃中国绘画史之最,雄立于世界艺术史之林。余辉强调,宋画里折射出的人文意识和人性的光辉,是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她复兴的不是汉唐哪个时期的艺术成就,而是用艺术的手法再次彰显春秋战国时期初露的人本思想,是孔子的“天下归仁”,是孟子的“民贵君轻”,宋画是两宋的社会土壤滋养出来的常青之树,这也许就是宋画经久不散的艺术魅力。
当天的讲座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参加,场内座无虚席。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之后,观众意犹未尽,纷纷举手提问,就《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流传、《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社会现实等问题,与余辉先生展开热烈互动。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交流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