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作品研讨会在深举行:共议生态保护与文学力量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张欣
2024-03-25 22:2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不仅是对可可西里这片广袤土地的深情描绘,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深刻反思。

3月25日,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可可西里》作品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活动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和深圳出版社联合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就《可可西里》作品展开了多视角、多维度的热烈讨论,对《可可西里》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不仅是对可可西里这片广袤土地的深情描绘,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深刻反思。

《可可西里》是一部新时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经典案例的报告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可可西里》顺利出版,并在全国发行,是青海人民出版社、深圳出版社响应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举措。

会议伊始,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凯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青海人民出版社、深圳出版社、《可可西里》作者陈启文表示祝贺,并发表致辞。邓凯认为,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可可西里这片广袤土地的深情礼赞,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文学在生态保护主题上的一次重要发声。

随后,青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戴发旺及深圳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兼深圳出版社社长聂雄前分别发表致辞,介绍了《可可西里》的出版策划背景与图书内容主旨。他们作为出版工作者,肩负着记录时代、书写历史、传承文化的重任,在《可可西里》这部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看到了一个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敬畏和保护。

本书作者,国家一级作家、中国出版政府奖得主陈启文随后分享了《可可西里》的写作背景、灵感来源和创作过程中的点滴。这是一部致敬生命之书,致敬生态之书。他六上青藏高原,三进可可西里,实地考察,跋涉于海拔四五千米的“生命禁区”,直观地书写可可西里苍凉、博大、雄浑、神奇的地貌带给人的震撼,详细地记录了可可西里特殊的生态环境下的生物和物产资源,揭示了可可西里高原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的生态价值,讲述了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第一人”——杰桑·索南达杰,以及受其精神感召加入到可可西里生态保护队伍中的“一群人”的故事。他在“无人区”旷野追问“人”的意义,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追寻彼岸的“良知净土”。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副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原社长潘凯雄则表示,陈启文是一位有着四十多年创作经验的成熟作家,在报告文学领域关注的都是重大题材。他的报告文学作品平实动人,《可可西里》是他作品中尤其特别的一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最重要的是他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会议还邀请到了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炳银发表演讲。李炳银表示,这部作品有文学、有知识、有信息、有理性,而且还有人类的视野、世界的视野、国际的视野。

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评论家张陵表示,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陈启文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对“人与自然共生”的诠释。

此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贺仲明,花城出版社原社长、编审詹秀敏,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申霞艳也发表了精彩演讲。

嘉宾纷纷表示,期待更多的文艺工作者能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桂桐 三审 窦延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张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