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2020感动深圳——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关爱盛典”晚会在深圳隆重举行,回顾40年来深圳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向深圳关爱行动多年来涌现出的文明市民、道德模范、爱心人物、爱心企业、公益机构致敬。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来,深圳不仅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也孕育了独特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特别是,深圳关爱行动从2003年创办至今,已和市民温暖同行了17年,共组织开展了3万余项爱心活动 ,吸引了千万人次参加,培育和宣传了丛飞、孙影、陈如豪和吴清琴夫妇、李亚威、郭春园、李传梅等600多个爱心典型,推动形成了“募师支教”“燃料行动”“深圳市爱心与共幸福促进中心”“城市关爱空间”“劳务工关爱基金”等2000项优秀公益项目。
是的,深圳是改革之城,天生携带改革开放的基因与胎记;是高科技之城,无数项科技创新为她注入了勃勃活力;她是公园之城、生态之城,一年四季花红草绿……但最令人感到温暖妥帖的,恐怕还是这样的定义——她是一座关爱之城,关爱,在这座城市如春风浩荡,吹拂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关爱,逐渐成为城市最鲜明的人文标识。
作为一座创新之城,深圳在关爱行动方面也多有创新。
比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深圳要成为“民生幸福标杆”,并针对七大民生领域作出战略规划,“弱有众扶”即是其中之一。这些年来,深圳不断在“弱有众扶”上探索创新,在政府兜底保障的同时,深圳的社工、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救助当中。未来,深圳还将加快构建广覆盖、有梯度、相衔接、精准化的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体系,通过对关爱行动的持续完善,推动政府在“弱有众扶”中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兜底型”救助向“发展型”帮扶转变。
深圳是“最互联网城市”,“互联网+”是深圳鲜明的特征符号。近年来,深圳充分利用“最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培养和引导互联网公益力量,丰富网上道德实践,推动形成线上线下踊跃参与公益事业的生动局面和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深圳积极拓展“互联网+健康+公益”模式,组织开展“步步行善”新年公益网络行动,通过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鼓励人们随时、随地、随手做公益。
“城市文明典范”已被列为深圳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城市文明的内核就是人的文明。每位市民都是城市文明的参与者、创造者和享受者。而关爱行动就是一个塑造新的市民共同体的过程,是一个滋养城市公共文明的过程。更多点点滴滴的关爱细节,将不断锻造、升华城市的人文品格与精神气质。当每个人都能“做最好的自己”,都能在文明素养上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将更好地夯实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明水位。
深圳的发展经验表明,提升城市文明水准,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而强劲的推动力。深圳向世界证明,这里不仅拥有物质上的丰富,还有着精神上的丰饶,这座青春都市所筑造的不仅是高楼大厦,还创造着一种高尚的城市文明和人文精神。
如今,我们已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凝聚更深沉持久的精神力量,发挥深圳关爱行动更大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创新力,进一步锻造“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文明,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奋发向前,先行示范。
(晶报供稿)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