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连日来持续聚焦深圳:新起点新征程新使命,更好的深圳还在前头

读特见习记者 宁若鸿
2020-08-27 22:45
摘要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不约而同点赞这座伟大城市,祝福深圳生日快乐。

央媒连日来持续聚焦深圳,全方位透视深圳发展四十年  新起点新征程新使命,更好的深圳还在前头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热度持续发酵。连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持续聚焦深圳,全方位透视深圳发展四十年,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改革报、中国税务报、中国质量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环境报等媒体也从不同视角观察深圳,记录这座城市40年来在各领域的改革发展创新成就。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不约而同点赞这座伟大城市,祝福深圳生日快乐。

人民日报:

以更昂扬姿态书写改革开放新篇

人民日报以多种形式全方位报道深圳,26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再立潮头创奇迹》的长篇综述外,还刊发了题为《以更昂扬姿态书写改革开放新篇》的评论。文章写道:40年风雷激荡,时代洪流、国家宏愿、历史选择,再一次于深圳湾畔交汇。风雨无阻向前进,撸起袖子加油干,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深圳有信心、也有能力,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书写新篇章。

人民日报采写的深度观察稿件《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在这里,有太多创新创业的故事》,从老渔民邓锦辉、打工妹戚卓、创业者周剑的故事中展示深圳带给人们的新生活、新力量、新梦想。记者手记这样写道:行走鹏城大地,最让记者难忘的,是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深厚感情。在深圳人眼中,改革开放在不断变高的摩天大楼中,在不断变美的城市环境中,在不断变强的市场活力中……改革开放已深深融入深圳人的血液,成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新华社:

从“中国速度”到“中国高度”

新华社连续多天推出反映深圳各领域发展成就的系列报道。在26日推出《新华时评·深圳特区40年:奋进的深圳正青春》后,又发布长篇综述《从“中国速度”到“中国高度”——深圳特区启示录》,并以特别报道的形式将其刊登于《新华每日电讯》。文章伊始提出两个问题:从南海之滨默默无闻的小镇,到常住人口1300多万、每秒创造超过85000元生产总值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为什么能?由经济特区,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凭什么好?并用四千余字的篇幅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

文章从“激情燃烧,敢闯敢试” “人民至上,共同逐梦” “深化改革,全球窗口”三个主题出发,盘点深圳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成就。文章说,40年来,深圳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杀出了一条血路,也闯出了一条新路,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40载改革开放壮阔历程,深圳烙刻下鲜明的“中国之治”印记,在这座“奇迹之城”,无数普通人的“深圳梦”正汇聚成为更加宏伟壮丽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圳在新的起点上构建新格局,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奋力前行。

文章在最后写下对深圳的期待和祝福:“改革关头勇者胜”!新起点、新征程、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更好的深圳,还在前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深圳“破茧成蝶”成为创新之城

26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用超过5分钟的时长聚焦深圳40年来从改革开放“探路者”到新时代“示范区”的实践之路,同时配发央视快评:“不惑之年的新使命——写在我国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之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1+1》节目推出深圳专题报道——《特区40年 深圳“破茧成蝶”成为创新之城》,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专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一起解读40年间,深圳为何能从众多经济特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线城市;深圳GDP增长超1.37万倍,做对了什么;一路走来,深圳面对各种压力与瓶颈如何“破茧成蝶”等一系列“发展密码”。

央视4套也在《中国新闻》中播出《特区40年 深圳: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报道,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以来,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转型与科技创新贯穿始终。

光明日报:

描绘先行示范区新蓝图

26日在头版刊发了《深圳,四十不惑——从“试验田”到“示范生”勇担新使命》的长篇综述外,光明日报还发表了《深圳:逆势增长背后的关键四招》等多篇文章,并以专刊形式报道深圳如何描绘先行示范区新蓝图。

《深圳:逆势增长背后的关键四招》聚焦深圳惠企政策、营商环境、“新基建”等。文章称: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特殊年份,深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担当奋力作为,在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下降6.6%的不利形势下,通过制定惠企政策、扩大有效投资、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强创新驱动的关键四招,实现了上半年0.1%的增长,在全国四个一线城市中率先转负为正,展现了经济发展的良好韧性。

光明日报刊发的专家署名文章《把制度优势转为治理绩效》称:回望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发展历程,深圳快速成长被归结为多种原因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深圳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比如市场政策领域的鼓励竞争与放松规制,科技政策领域的园区建设和城市战略,社会政策领域的鼓励参与和合作共治等,这些持续的政策试验经验被固化为深圳的制度优势,并在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中展现出强大的治理效能。”

经济日报:

可持续发展的“深圳样本”

经济日报连日来持续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扩大开放、推进脱贫攻坚等方面刊发关于深圳的系列综述。27日刊发的《可持续发展的“深圳样本”——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二)》,从生态环境角度看深圳发展四十年。文章说: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融入到规划布局、环境营造、产业集聚等方面,持续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文章从“顶层设计,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补齐短板,营造城乡美好生态环境”两个角度,总结和展示了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

经济日报还刊发了评论《走在新时代先行探索的前列》,文章写道,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圳处在前沿阵地,建设先行示范区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制度自信,越是外部环境复杂,越要把先行示范区建设好,努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贡献“深圳实践”和“深圳智慧”。

中国新闻社:

从小渔村到国际创新之城

中国新闻社也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发表了一系列报道。在26日发布的综述《深圳的“史诗级”蝶变:从小渔村到国际创新之城》中,以时间为轴,记录深圳每一次跃升,并总结出深圳与创新高度契合的基因特质和文化特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极富创造力,以及包容基因和平等基因。

在27日发表的《回望40年,中国经济特区为什么行?》中,文章用“打开国门 与世界做生意”、“解放思想 打消旧疑虑”、“放手改革 闯出一片天”三个部分做答案,分析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取得累累硕果背后的深层原因。

科技日报:

从小渔村迈向科学之城

科技日报在其重要版面刊发《从小渔村迈向科学之城 四十年后,深圳特区自主创新再出发》的长篇综述。文章称:“有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有过十字路口的选择,不惑之年再出发的深圳已锁定目标,选好路径,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学之城”。文章从“敢为人先?闯自主创新路”“志存高远?布局0-1再出发”“科学之城?令人向而往之”三个主题出发,从创新、科研、人才等方面报道了深圳科技创新的成就。

科技日报还在同版刊发评论《深圳“不惑” 创新不止》。评论认为,深圳40年之路,践行了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道路,这让深圳始终吸吮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养分,既长了个头,也强了筋骨。

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敢闯敢试中破浪前行

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评论《在敢闯敢试中破浪前行》。文章从“拓荒牛”和“闯”两尊雕塑出发,突出了深圳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城市气质,重点提到了深圳在经济运行体制上做出的一系列探索和创新。文章认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要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要牢牢抓住自主创新机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实力。对于深圳的未来,文章写道,“拿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敢为天下先’的胆魄、‘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敢闯敢试的深圳必将在新时代发展潮流中书写更多传奇。”

中国青年报:

一部城市与青年共同成长的青春史

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一部城市与青年共同成长的青春史 深圳:让青年更好地“向上生长”》,从几位青年在深圳奋斗的故事和多项利于青年发展的政策来展示深圳优良的人才环境。文章说,40年来,深圳这座年轻而有活力的城市,不仅见证了华为、腾讯、中兴的成长壮大,更诞生和繁育了千千万万中小公司和青年创业者。40年来,深圳湾畔、莲花山下,身穿红马甲的义工随处可见,青年文明号家喻户晓,青年突击队成为一道亮丽的青春风景线。深圳这40年,就是一部城市与青年共同成长的青春史。

中国教育报:

深圳乘着教育的翅膀腾飞

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刊发近六千字长篇综述《特区成立40年,教育从短板变红利,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深圳:乘着教育的翅膀腾飞》,聚焦深圳教育。文章称,深圳是从敢闯敢试到善行善治的改革先锋,从引才引智到跨界融合的开放窗口,从跟随模仿到先行示范的创新尖兵。40年来,深圳教育奋勇向前、勇立潮头,完成了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再到现代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助推深圳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

中国税务报: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快速而茁壮,实现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中国税务报在头版刊发《40年巨变 “税”月见“圳”》,从税务角度看深圳从“蛇口速度”到“深圳质量”,从“外向经济”到“内生动力”,从政策之“特”到示范之“先”。文章提到,40年过去,当年的新生儿已到不惑之年,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快速而茁壮,不仅以年均超过30%的增速,实现了税收规模从0.27亿元到超8000亿元“量”的巨变;更以每平方公里4.1亿元的年税收产出,实现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中国文化报:

深圳文学在当代文坛留下不可取代的鲜明足迹

中国文化报刊发《深圳文学40年:作为成就和现象的回望》。文章写道,40年来,深圳成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一线城市,也为全国奉献了移民文学、城市文学、打工文学、底层写作、网络文学、青春写作等文学形态。在全国各个时期的文学图谱上,深圳文学以其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及时反映而独树一帜,在当代文坛留下不可取代的鲜明足迹。此外,文章还对深圳各个作家群、代表作家及作品做出总结。

中国环境报:

守“颜值” 创“价值”

中国环境报用整版介绍了深圳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深圳福田: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区? 全国主要中心城区中首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守“颜值” 创“价值” 深圳坪山的“逐绿”之路?》《深圳南山:而立之年再扬帆?率先成为生态环境优良且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三篇文章充分展示了深圳市福田区、坪山区、南山区的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经验与成效。

中国改革报:

治水蝶变彰显新“深圳速度”

中国改革报在头版刊发《治水蝶变彰显新“深圳速度”》,通过茅洲河的治理见证深圳治水蝶变。文章说,深圳跳出治水看治水,把治水、治城、治产结合起来,以治水倒逼流域空间开发格局和产业布局优化提升,使更多的生态效益转化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中国质量报:

“圳品”书写“从田间到餐桌”的完美答卷

中国质量报也刊发了专题新闻《 “圳品”书写“从田间到餐桌”的完美答卷》。文章说,40年改革创新,40年食安探索,“圳品”无疑为深圳市食安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随着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逐渐形成,随着深圳经济民生迈上新的台阶,“圳品”也将为我国构建食品内循环、为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食品安全与品质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此外,人民政协报、中国妇女报、检察日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社会报、经济参考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也都发表了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的文章和报道,点赞这座伟大城市,祝福深圳生日快乐。

编辑 许舜钿

(作者:读特见习记者 宁若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