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市民风险防范意识,深圳保险业启动“3·15”宣教活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程
2024-03-12 20:4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风险意识不可少

金融消保在身边,保障权益防风险。又是一年“3·15”将至,记者了解到,深圳各大保险机构近日相继开展“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助力提升深圳市民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有力彰显深圳保险机构的社会责任担当。

风险意识不可少

在保险消费中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助力规避风险,是近年来深圳保险业的主要发力方向之一。近日,国寿财险深圳市分公司“3·15消保宣教小课堂”披露多个“盲目退保”“征信修复”有关案例,旨在提醒市民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市民王先生多年来一直在某保险公司为其车辆投保交强险和商业险,但由于他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车辆要不要投保商业险”的解读视频,认为自己驾驶技术较好,连续多年投保商业险都没出过险,“冤枉钱不必花”,遂致电保险公司要求退保。

尽管保险公司多次劝阻,王先生还是执意办理了车辆商业险退保手续。不久后,保险公司接到王先生来电,称发生了交通事故导致三者车受损和第三方财产损失。经定损后,确定损失金额超过交强险赔偿范围,超过的部分损失只能由王先生自行承担。而如果当初没有退保,超出交强险赔偿范围的损失是应由保险公司承担的。轻信网上的片面宣传和对保险的认知偏差,是损失发生后王先生得不到保障的原因。

又如,市民小张在大学期间因从网络贷款平台借钱未及时还贷而影响了征信。某日,他在下班途中遇到有人声称可“代理修复征信,且价格低廉”,便现场支付2000元定金作为“代理费用”,并于次日向该人员提供了个人征信报告。一周后,小张发现对方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均已失效,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近年来利用‘征信修复’进行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主要一是为利用部分市民急于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迫切心理,以代办的名义骗取高额代理费用;二是骗取个人敏感信息后出售,危害广大消费者人身及财产安全。”国寿财险深圳市分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高管化身“消保宣传大使”

坚守“金融为民”。近日,深圳多家保险机构“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纷纷拉开序幕,助力消费者提升金融素养和金融安全意识。

记者从友邦人寿深圳分公司获悉,该公司推出了“金融高管讲消保”系列主题活动,由公司高管化身“消保宣传大使”,普及金融消保知识、“三适当”原则、诚信文化建设等内容,号召各部门联动,全员参与,全员尽责,营造出浓厚的教育宣传氛围。

“基于深圳的城市特点,我们聚焦‘一老一少一新’,紧贴金融消费领域热点、难点、痛点,在线上积极编撰‘以案说险’‘风险提示’,宣传反洗钱、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及反保险欺诈等内容,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观念;在线下走进企业、社区进行公益宣讲,帮助消费者充分认识金融市场风险。”友邦深圳总经理刘兴科介绍。

围绕普及金融消费者八项基本权利,平安人寿深圳分公司启动了“高管解读权益”“保险五进入”等一系列形式特色丰富多样的消保教育宣传活动,如宣传监管“三适当”要求,引导消费者理性购买保险产品;推广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升消费者依法维权能力;坚持诚实守信,向消费者普及该公司“三省”服务等内容。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让消保理念深入人心,将消保嵌入经营全流程,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形成从业人员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金融消保教育宣传氛围。平安人寿深圳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黄自涛表示,保险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建立在消费者满意、诚信服务和高品质基础之上。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