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说风云丨从三个百叶箱到平均1.5公里就有气象站

读特记者 林涛 李瑶娜 通讯员 唐历
2020-08-27 16:39
摘要

气象探测作为气象工作的基础,在这几十年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疏到密的历史变迁,气象监测设备从最初的 3 个百叶箱到如今平均 1.5 公里范围内就有气象站,从单一圈层的地面观测,到拥有直接观测、遥感遥测、地基探空线。

2020 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也是深圳气象发生巨大变革的 40 年。气象探测作为气象工作的基础,在这几十年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疏到密的历史变迁,气象监测设备从最初的 3 个百叶箱到如今平均 1.5 公里范围内就有气象站,从单一圈层的地面观测,到拥有直接观测、遥感遥测、地基探空线。

▲深圳综合气象观测布局

如今,深圳逐步搭建起深圳综合气象观测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建站初设备简陋全天轮班倒

深圳气象事业起步于建国初期。1952 年 7 月 1 日,珠江军分区宝安气象站成立,开启了深圳气象 24 小时观测报告的历史。1954 年,珠江军分区宝安气象站更名为宝安气象站,并搬到当时特别荒凉的蔡屋围。

据深圳气象台首任台长张辅成介绍,气象台站址最初设在一个教堂内,全部气象观测设备为 3 个百叶箱、1 个木制风向杆和 1 块苏式的风压板。其中,两个百叶箱分别用来观测温度和湿度,另一个用于备份,仪器一架就开始工作。

当时气象站只有 6 人,分别为 4 个天气观测员、1 个通讯员和 1 个炊事员。除了观测设备非常落后以外,当时的观测手段也只能通过纯人工来实现,观测员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每隔 2 小时就要进行一次观测,并编发 7 次天气实况报。于是,三班倒成为观测员工作的常态。

在后面的数十年,这个简陋的气象站日夜运转,为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提供云状云量、能见度、天气现象、气温、气压、大气湿度、风速风向和降水等基础气象数据服务。

平均 1.5 公里范围内就有气象站

时间来到 1986 年,深圳气象台由省垂直管理改为深圳市管气象台,并于次年建成气象大楼,该大楼在当时一度成为蔡屋围一带最高的建筑,楼顶装有 711 雷达、卫星接收天线、自动测风仪等,设备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由此开始,深圳气象事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竹子林基地

为与深圳城市日益增长的气象需求相匹配,自 1990 年开始,深圳市气象台启用自行研制的自动气象站,并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安装,气象监测开始由点延伸到面。随着设备不断更新迭代,自动气象站功能越来越强大,探测精度达到秒级观测。

截至 2020 年 6 月,全市共建成 246 个区域自动气象站,据悉, 深圳范围内平均 1.5 公里范围内就有气象站。

▲深圳综合气象观测基地

除了区域气象自动站外,深圳市还部署建设了大气成分站、太阳辐射观测站、闪电定位等气象探测设施,气象立体观测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各种雷达设备、高山区域气象自动站、高层楼宇气象自动站也在逐步部署建设中,搭建起了城市立体气象观测网。

从陆地到海洋实现延伸跨越

2006 年,气象监测开始由陆地延伸至海洋,第一个海上自动气象站安装在离深圳海岸 200 多公里的"流花石油平台",观测数据通过北斗卫星实时传回,提高了深圳海洋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目前,深圳已陆续建立了 14 个海洋自动气象站,组成了南海台风监测的第一道前哨网,有效地弥补当前海洋气象监测和服务短板,实现了从沿海向近海、远洋服务的延伸跨越。

▲番禺平台

此外,深圳气象观测已经从原有的单一圈层的地面观测,发展壮大成采用了直接观测、遥感遥测、地基探空线等观测手段的观测业务,逐步搭建起由"灾害天气、城市气候、环境气象、海洋气象和社会气象"五张子网构成的深圳综合气象观测网,并于 2020 年初步构建了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现代气象监测体系。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冯进容

(作者:读特记者 林涛 李瑶娜 通讯员 唐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