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峥嵘岁月,一幅特区发展史的风云激荡的新画卷徐徐展开,无数深圳追梦人在卷上书写奋进奇迹。在坪山区龙田街道,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谨守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满怀理想,追梦向前,将自己的个人成长与城市的升级节奏紧密联系,镌刻下深圳这座城市的印迹。
唐治红——从治安到环保,追逐“龙田梦”
深圳,自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就成为一片生机盎然的热土,激荡心弦,引无数人竞折腰,唐治红也是其中之一。
唐治红,重庆忠县人。1996年,20岁的他和老乡赶赴深圳淘金追梦,一年的建筑工作之后,唐治红加入龙田社区治安队,一干就是23年。当被问及这样一份基层工作是否和曾经南下的“淘金梦”有落差时,唐治红坦言:这份工作虽然工资不高,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他说自己从小的梦想是做一名警察,惩恶扬善,加入社区治安队是最正确的选择。
20年前唐治红在龙田治安队
这座城市在快速建设发展,唐治红周围工厂林立,由此也产生一些污染问题。为改善环境,唐治红开始行动起来,2017年起,他便在工作之余,开始参加“河小二”保护河流志愿活动,并组建成立了龙田护河义工分队,组织社区义工积极开展巡河护水,倡导护河治水。
三年来,以唐治红为代表的护河义工坚持巡河护河、不避寒暑,巡河成为义工每天都要完成的“必修课”。龙田护河义工队累计巡河志愿服务1.2万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3万小时,向水务部门反馈河道垃圾、污水排放、河道设施损坏、钓鱼捕鱼、洗衣戏水等各类问题600余宗。唐治红也因为突出的表现,获得过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广东省“十佳最美河(湖)长”、深圳市“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深圳市五星级义工等众多荣誉。
从治安到环保,唐治红的工作量在增加,却觉得每一份努力都值得,他说,今后会继续以实际行动为环境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自己心中的“龙田梦”也越发强烈清晰——和大家共建山青水绿天蓝的和谐美丽新龙田。
黄展忠——立德树人,先行示范的“教育梦”
黄展忠,广东惠州人,来深圳之前,在惠州惠东县民办学校任教10年。因为写得一手好字,那时的黄展忠会经常帮别人家写对联,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写的对联被村长看到,便推荐黄展忠去深圳的小学教书。
1988年,黄展忠来到龙田街道竹坑小学代课,那时的竹坑都是泥巴路和低矮的房屋,竹坑小学当时大约有210名学生,而老师加上校长一起只有9位,每个老师都是身兼多职,黄展忠也不例外,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要担任班主任。这一年,黄展忠大的孩子也已是入学年龄,来到竹坑教书的想法很简单,这里的工资要比在惠东高一些,他想要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1994年黄展忠(左1)和其他老师在深圳
上世纪80年代,刚刚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城市的飞速发展与人才支撑乏力的矛盾也逐渐显现。黄展忠的“教育梦”开始在心底扎根,想让竹坑的所有适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等他们长大可以为特区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竹坑小学任教的7年中,黄展忠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如今大多和他的孩子一样各自成才,在岗位上发挥能量,竹坑社区工作站及股份合作公司的多名骨干都曾是黄展忠的学生。1995年至今,黄展忠一直在竹坑社区工作站(原村委会办公室),负责文字材料事务,曾经的学生有的已经成为他的同事,但黄展忠言传身教的感恩奉献、乐于助人和勤劳务实一直在深深影响着他们。
现在的黄展忠,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却依然在岗位上发挥着余热,他说:“龙田竹坑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它的建设做点什么”。黄展忠走到哪里,周围人都会亲切的问候一声:黄老师!“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黄展忠深感欣慰。回顾特区40年的发展,黄展忠最大的感受就是飞速变化,尤其是龙田街道成立以来,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推动建成竹坑社区澜湾花园,高质量新建竹坑学校,极大改善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他曾写的打油诗如此描述:
居民陆续喜乔迁,笑逐颜开住新房。
惠民工程做到家,老村换了新模样。
绿化覆盖得改善,街砖铺满走廊巷。
义务教育不出村,就近有了新学堂。
一公里处有九高,技术大学两相望。
特区示范,教育先行。经过一代代深圳教育人的不懈努力,曾经黄展忠的梦想在逐步成为现实:2010年深圳成为国家首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4年深圳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深圳还制定教育先行示范规划纲要,开展义务教育学位建设攻坚战,去年全市新增中小学位6万个……40年来,深圳教育紧抓公平和质量两大核心,努力探索教育现代化、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黄惠边——与人文龙田同行的“文化梦”
40年的发展记忆,勾勒出一幅城市人文的壮美地图。黄惠边,土生土长的深圳人,是龙田走出的著名书画家,拥有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华书画协会理事,香港盘古书画院终身院长等诸多身份。
黄惠边出生于文化世家,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喜欢书法和绘画。2004年,曾在罗湖海关工作15年的黄惠边回到龙田,开始潜心创作,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其作品笔墨凝练灵动、内涵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神采飞扬,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2007年9月,在日本举办的第24届中日友好书法展,黄惠边作为中国书法家代表应邀参加,并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做了主题为“书法艺术的发展”的演讲,在中日书法届引起了极大反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黄惠边深知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评价一个城市的繁荣程度,不仅取决于经济规模和科技实力,更取决于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深圳相对来说缺少历史文化的积淀,更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专属的文化名片。
黄惠边画作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龙田街道的文化事业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客家围屋、社区文化长廊、龙田书画院等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极大丰富了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居民幸福生活指数。
以黄惠边为代表的文化人士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龙田文化发展凝神聚力,“龙田是我创作的宝地,也希望能够为龙田的文化发展做点事情。我想,未来的龙田,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气氛浓厚、文化人才辈出”,黄惠边在采访中不止一次提及。
杜量衡——深漂千里,只争朝夕的“家国梦”
抗疫期间,位于龙田街道的深中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火速“出圈”。1月23日,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封城,也是在这一天,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作为当时深圳市唯一一家口罩生产企业,深中海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用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回顾这场全民战“疫”,深中海副总经理杜量衡感慨颇多,“疫情防控过程中,和很多人都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连续四个月全体员工加班加点,累并快乐着”。杜量衡,吉林长春人。1995年,和朋友在写信交流中感受到了深圳一片火热的发展景象,22岁的杜量衡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想打破现有平静的生活出去闯荡,出身党员高知家庭的他,毅然决然放弃稳定的体制工作,只身南下三千里来到深圳,成为众多“深漂”中的一员。
1997年在深圳的杜量衡
初来深圳的时候,杜量衡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包容性特别强,“到处都是讲普通话的外地人,交流起来没有障碍”。“来了就是深圳人”,让杜量衡坚定了留在深圳的决心,他觉得自己可以大有作为。
通过在外资企业学习的现代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经验,杜量衡快速成长,逐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后来来到深中海。“突然之间历史选择了深中海,我们就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但靠深中海是无法完成这么大的一个任务,在深圳市、坪山区和龙田街道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才能无限放大我们的能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也是在这次疫情中,让杜量衡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心抗疫彰显家国情怀。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制度自信。杜量衡在后期真诚地递交入党申请书,想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光阴流转,奋进如歌。无数的追梦者将自己的名字融入历史的洪流中,见证着经济特区的精彩蜕变和发展奇迹。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未来的龙田将继续以“实干兴邦”的态度、“不忘初心”的步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编辑 姚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