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学校之外的维度 塑造立体而丰富的人 黄灯畅谈新书《去家访》写作缘由和过程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02-25 09:02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 黄灯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2月版

2020年8月,黄灯带着她的教学札记《我的二本学生》进入了大众视野,让人们开始关注这一群年轻人的底色。时隔3年多,“二本学生”话题的第二本书——《去家访》与读者见面了。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黄灯在广东某学院任教时,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家庭实地考察和亲历的家访实录。

计划之外的一本书

书中的“家访”跟大家口中常提到的中小学家访不一样,它更像一种深度走访:以去学生家为契机,观察学生成长背后更开阔的东西。

《去家访》是黄灯从“讲台之上”走进“讲台背后”的开始。2017年暑假,她开启了去学生家看看的漫长旅途,次年暑假,开始动笔写《我的二本学生》。按原来的设想,《去家访》是《我的二本学生》中的一部分。

“原本《我的二本学生》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我在学校里的从教经验,另一个是我去家访时的所看所思。但当写完《我的二本学生》时我发现,这部分内容可以独立成书,如果硬将‘家访’合进去,那么书的整体结构就会被打乱。所以我计划着‘另起炉灶’,专门出一本讲家访的书。”黄灯说。

《去家访》共300多页,每一页密密麻麻的全是字。但生动的细节,细腻的描述却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谈及写作过程,黄灯表示,最初她为每篇家访故事规划了不超过1万字,这样既可以避免读者读起来烦,也可以杜绝她写起来絮絮叨叨。但第一位同学的故事写完时就接近1万7千字。“有些地方必须要描述细致,这样才能把来龙去脉基本上讲清楚。最后我决定把书中人物减到12位,不然的话整本书写完得30多万字。”书中细节很受读者喜欢,更有人直接表示,《去家访》比《我的二本学生》写得好。“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黄灯说。

5年走进了20几位同学的家

5年时间里,黄灯共走访了20几位同学的家,呈现在书里是12位。谈及筛选标准,黄灯表示:“没有标准,有些学生比较敏感,不让我写。而且去家访的过程也没有那么容易,写的这些学生恰好是比较好交流的。”黄灯说,“我希望在每一位学生家里能见到其父母,至少是其中一方。但有些同学的爸妈都在外面打工,也不是所有的学生家长都能交流得特别顺畅。”

《去家访》写得不容易,还有一个原因是材料太多,有时候仅一位学生的录音就有三四十万字,里面夹杂着很多没用的信息,需要花大量时间过滤有价值的情节。

“我去家访是没有提前准备提纲的,一路上去看、去记,这个记录可不仅仅是拿笔做记录,有的时候需要录音、拍照,用于日后还原场景。2017年家访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这本书什么时候开始写、什么时候能写完。”

翻看当年的记录,黄灯的心态发生了不少变化,从担心学生回老家被负面因素牵扯的焦虑,到看到学生过上健康、安定生活的踏实,她对年轻个体安身立命多了更立体的评价,感知到学校之外的更多维度:“具体而稠密的日常生活”塑造了一个个立体而丰富的人。

跟家长交流中发现新东西

黄灯在新书中延续了她在《我的二本学生》创作中的真诚和恳切,这是对生命个体的真诚探究,也是对文字本身的真诚。与其说在家访中得出了什么结论,不如说,她呈现了一些现象、场景和个案。

“我希望学生能像我一样,在一个起点不高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获得好的发展。但我发现,他们遇到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的期待却越来越高。后来我开始反思,又苦于找不到答案。索性,去跟家长交流,从中发现新东西。”黄灯说。

从讲台走下来,黄灯一路换乘高铁、长途客车、中巴车、电动车、摩托车,来到腾冲、郁南、阳春、台山、怀宁、东莞、陆丰、普宁、佛山、深圳、饶平、湛江、遂溪、廉江、韶关、孝感等地。她站在已经废弃的小学操场、爬上老房子的屋顶、坐在茶园的高坡上、溜进快递分装车间、穿梭于养蚝厂的水域,感受学生成长的环境,体验家庭为孩子教育所付出的艰辛。她发现,大部分家长会为孩子感到骄傲。就像书里说的:“对更多年轻人而言,哪怕进入二本院校,除了自身的竭尽全力,同样离不开家庭奋不顾身的托举。”

“我在学校讲的是真实的,去学生家看到的、带给我的启发也是真实的。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有义务把看到的真相、不同的面相都呈现出来。”

看过《我的二本学生》和《去家访》的读者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当被问到是否还会出第三本书时,黄灯笑着说:“前两天跟白岩松对谈,他也希望我写第三本,聚焦二本学生是怎么为人父母的。这个角度挺有意思,说不定十几年后,我会出这么一本书。”也有导演问黄灯,是否考虑将两本书搬上荧幕,黄灯表示还在考虑中。

年轻人要读纸质书,读有难度的书

在她看来,阅读是养成深度思考和独立思考最重要的途径。

“我的阅读量不大,‘看一本消化一本’,变成自己的东西是我的阅读模式。很难说,我具体受哪一位作家影响最深,但我的写作风格确实跟阅读有关。其实,文学书并不是我阅读的最重要部分,社科类的理论书对我影响更大。目前,我还延续着博士期间的阅读方式,除了读一些日常的理论书,还会根据不同社会语境下的事情拓展阅读。近几年,非虚构作品,社会学和人类学相关书籍阅读的多些。”黄灯表示。

她建议年轻人一定要阅读经典,以及哲学史、历史、政治、经济、科普读物等,更要沉浸式阅读。每次看书时,黄灯都会做笔记,写下自身感触。“尽量读纸质书,读有难度的书,不能满足于轻度阅读,这样才对思维培养有帮助。”

除了读书,她认为对年轻人来说,观察现实生活同样重要,要不断接触日常生活和真实生活。

延伸阅读

《挑战完美主义: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心理指导手册》

[英]唐·斯塔利 著

成琳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11月版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可能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它是一个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本书阐述了关于完美主义的最新研究,对完美主义的定义、潜在风险和虚假好处进行了深刻分析,为青少年工作者、家长以及青少年就如何挑战完美主义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策略,以使青少年朝着更健康的生活迈进。

编辑 刘彦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