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到博物馆看龙去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4-02-16 08:40
摘要

龙,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被寄予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龙,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作为虚构的神异动物,它的形象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在华夏大地上。

史前时代的龙纹造型结构简单,质朴粗犷。在漫漫的岁月长河里,龙的形象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由简入繁,由抽象到写实,也被寄予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不妨从不同时代文物中龙形象的演变,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彩绘龙纹陶盘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

彩绘龙纹陶盘发掘于史前文明的陶寺遗址。盘口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腹部深7.8厘米、盘体整体高9厘米,沿宽1.8厘米。陶盘里面用彩绘画了一条龙。这条龙的样子比较特殊,它长着蛇的身体,鳄鱼的头部,口中还吐出了一条类似禾苗形象的舌头。这件器物是龙山文化中彩陶制品的代表,造型朴质,图案精美。

彩绘龙纹陶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供图

在中国的历史上,龙是精神信仰的化身,它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考古中发现的一系列可以称之为龙的器物,很多都以蛇身形象出现。

夏——绿松石龙形器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不仅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重要、最精美、最独特的文物之一,还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整件长约70厘米,由2000多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大小仅2~9毫米、厚度仅1毫米。龙身略呈波状,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绿松石和白玉组成鼻眼,龙尾蜷曲,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代表性实物,为中国后世龙崇拜找到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绿松石龙形器。/中国考古博物馆供图

商——青铜爬龙器盖

三星堆博物馆藏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

商代开始,龙的突出特征便是有了角,并多以夔龙纹等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上。

青铜爬龙器盖。/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形态各异的龙形器,爬龙器盖便是其中之一。出土于三号祭祀坑,保存较完整。盖内径23.8厘米、外径25厘米、通高23.6厘米。盖钮呈花瓣状,盖面微内弧,子口,方唇,口沿处有九个等距分布的桥形小钮,用于扣合固定器身。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头下尾上,头似虎,身似蛇,头上有长曲角和尖耳,臣字目,张口露牙,前爪搭于器盖口沿上,肘关节处有倒钩,后爪及后半身残,后爪似搭于盖钮上。盖身有两道扉棱,与爬龙一起将盖面三等分,扉棱以云纹为基础纹饰,龙身两侧饰重环纹,背部饰重菱纹;盖颈处饰一周圆圈纹和凹弦纹,盖钮和盖腹均饰波曲纹,以圆圈纹镶边,内侧为雷纹。

西周——C形玉龙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

C形玉龙直径9.6厘米、身宽1.8厘米,青玉质地,呈豆青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细腻,半透明。该玉器正背两面所饰纹样相同,臣字目,眼角带钩,口微张,嘴部有一圆穿;三角形尖尾,身上有爪,身饰重环纹。引人注意的是,其中一面还有红色丝织物痕迹。

C形玉龙。/河南省文物局供图

西周玉龙造型基本承袭商代形制,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龙身纹饰,多用单阴线、双阴线雕刻出龙的轮廓,龙身以鳞纹、重环纹和卷云纹为主,龙纹由具体转为抽象。用途从新石器时代的图腾崇拜、商代的祭祀神灵,发展成为西周等级制度的礼仪用器及君子比德于玉的装饰佩玉,最终成为贵族阶级权利、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战国——龙凤虺形玉佩

荆州博物馆藏

湖北荆州熊家冢南侧殉葬墓M16出土

龙形玉佩流行于战国时期。楚人素有尊龙崇凤的传统,因而楚式的龙凤玉佩千姿百态,极具特色。

龙凤虺形玉佩。/荆州博物馆供图

此玉佩长25.6厘米,宽2.4厘米,厚0.5厘米。玉质为青黄色,微透明,有红褐色、黑色沁,龙首后顾,独角、长吻、嘴微张,上颚较长,下颚短,龙体躬身,龙尾卷曲S形,整体呈游动状。龙身周围阴刻轮廓,上下颚饰绳索纹,龙吻部阴刻绹索纹。整件玉佩看似只有一条龙,仔细端详就会发现,龙体边缘有7处简化的凤鸟凸饰,这实际是一件以龙为主体、凤为点缀的龙凤型玉佩,是一种典型的楚式玉器。龙凤在楚人心目中都是祥瑞之物,龙凤一体,更为吉祥。

汉——八龙纹嵌宝石金带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博格达沁古城黑圪达遗址出土

1975年在焉耆黑圪达遗址出土的八龙纹嵌宝石金带扣是汉代文物。其制作工艺为模压锤鍱成型,镶嵌多颗宝石。扣面凸显1条大龙和7条小龙,群龙戏水,在急流中翻腾跳跃,或隐或现,充满着动感。龙身多处镶嵌绿松石。龙身花纹和水波纹用金丝焊接而成,其间满缀小金珠。

八龙纹嵌宝石金带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供图

此件为汉朝赠赐焉耆地方首领的金带扣,是中央王朝对西域有效统辖治理的明证。

唐——鎏金走龙

西安博物院藏

陕西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龙纹装饰,有了新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唐代包容性和动感活力的审美特点。

鎏金走龙。/凤凰网发

鎏金走龙长18厘米,高10.8厘米,属于典型的兽身龙形制。鎏金走龙龙嘴张开,长舌卷曲,独角竖耳,头须向后,锯齿状背脊,长尾拖后上卷,全身刻有鱼鳞纹,三爪长腿,昂首行步,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气息。

金——铜坐龙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白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

这件铜坐龙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铜龙为黄铜铸造而成,它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设计构想及雕塑水平高超。龙呈蹲坐式,龙首微扬,张口似吟啸,肩微前弓,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瑞云与后腿相连,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与地面相连,龙尾上翘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威武雄姿,亦动亦静,浩气凛然。

铜坐龙。/黑龙江省博物馆供图

铜坐龙堪称金源文化的代表,印证了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明代——青花龙穿花纹高足碗

青岛市博物馆藏

此高足碗口径17.7厘米、底径4.7厘米、高11.4厘米。侈口,深腹,高圈足。器形呈喇叭形,足内壁书“正德年制”四个楷书款。

青花龙穿花纹高足碗。/青岛市博物馆供图

主题纹饰是碗的内外壁绘出威武矫健的五条龙,一龙盘绕于碗心,器壁内外各有二龙,似在花海中飞舞,空间衬以缠枝莲花。构图严谨,气韵生动,青花素雅明快,为少有的明代青花瓷珍品。

清——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

上海博物馆藏

扁瓶小口,短颈,双耳,扁圆腹,圈足,瓶身前后各以胭脂红彩绘了一条正面巨龙,并以青花绘祥云环绕其间,青花深沉,胭脂红娇艳,两色相映成趣。扁瓶颈部胭脂红彩书写“寿”字,寓意百寿吉祥。底部落青花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

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上海博物馆供图

五爪龙纹是清代官窑瓷器的御用纹样。至晚在乾隆早期,这类纹样已在民间使用,且官方并未严令禁止。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河南日报、中新网、三星堆博物馆、河南文物局、荆州博物馆、光明日报、西安发布、甘肃发布、黑龙江省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上海博物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