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挺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道路上的深圳,再次镌刻上高等教育发展的崭新印记。
去年11月27日,深圳技术大学举行了成立大会,从萌芽、动土,深圳用了1400天的时间,推出一所颇具“深圳基因”的创新大学。
这创造了新时代的“深圳速度”——从2016年深圳技术大学依托深圳大学应用类专业筹建和办学,到2018年11月教育部批准深圳技术大学正式设立,到2019年首年独立招生,这样的创校速度绝无仅有。
这体现了紧跟时代的“深圳锐度”——针对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端产业发展需求,深圳以敏锐的眼光创办技术大学,培养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极具“工匠特色”的顶尖专门人才。
这也展示了这座城市最年轻大学的“深圳高度”——独立招生两年来,深圳技术大学连续在广东省内一次性满额投档,理科投档线排名居全省第九,给出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耀眼成绩单。
在特区,改革创新是永远的主旋律。带着鲜明探索色彩的深圳技术大学,正在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向一流的高水平创新大学阔步前行。
深圳技术大学校园
敢闯敢试,秉承特区基因
深圳技术大学是自带创新基因而来。事实上,应用技术大学的诞生,本身就是对人们教育观念的一次革新。
深圳技术大学校长阮双琛介绍,全球正在进入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当中。中国也在2014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但目前,我国就业人口中,高技能人才占比仅5%左右,远低于国际制造业强国30%以上的水平。以深圳为例,目前有164个职业被列入“紧缺类”职业,高级技能人才缺口达30万人以上。应用技术大学正因此应运而生。
这也从德国及许多海外国家的发展经验中得到印证。20世纪60年代,德国产业升级,产业界迫切需要既掌握理论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开始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大学在这些地区有非常好的办学声誉,例如西门子公司四分之三的工程师、大众汽车集团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一半的企业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都毕业于应用技术大学。
要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走出一道非常规的创新之路。深圳技术大学的发展正是如此。
新的学科设置模式,由产业需求决定——根据《<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珠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深圳技术大学配置相应的学科,如智能制造、大数据与互联网、城市交通与物流、新材料与新能源、健康与环境工程、工程物理、质量和标准学院等。
新的多元教育模式,由学习效果决定——学校通过“输入式”+“自主式”的创新方式,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既加强与国际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联合开发特色课程,共建学科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同时,学校“自主式”创建和发展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新的项目制培养模式,由成长规律决定——在这里,导师带领学生开发校园文化潮牌;校园文化商店由学生自主营业、教师辅助管理;国际周特色文化活动等精彩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们尽情体验国际化生活方式。
先行示范,谱写教改新篇
8月中旬,深圳技术大学本科批次录取传来好消息:第二年独立招生的深技大在招生人数比去年翻倍的情况下,理科投档线为553分,高出高分优先投档线29分,继续位列广东省第九,超过不少老牌强校。作为一家新办大学,深圳技术大学这两年已经在广东省理科投档分前十强中站稳脚跟。
尽管是新建学校,但从生源情况来看,学校的精准定位和宏远目标,已经受到了考生和家长们的认可。
新时代,新大学。作为广东省和深圳市高标准建设的国际化、高水平、示范性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深技大充分借鉴和引进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一流技术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致力于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成一流的应用型技术大学。
“一流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体系完备成熟的标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表示。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逐渐成熟的今天,剑指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深圳技术大学,已经在高校建设的各方各面崭露头角。
推动全球揽才,集聚学术领军人才——如今,深技大专任教师中60%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40%曾在世界一流高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如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奥格斯堡应用技术大学、阿伦应用技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原德国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Holger Haldenwang为学校商学院院长、原奥格斯堡应用技术大学机电学院院长Franz Raps担任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院长。
深化国际合作,“朋友圈”遍布全球——深技大已与55所国际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机构、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包括德国巴伐利亚州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联盟、德国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瑞士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德国巴伐利亚州教育文化科学艺术部、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等。如今,学校合作院校、机构已覆盖全球14个国家。
对接前沿产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学校着力打造“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创新成果转化链条。今年,深圳技术大学技术成果产业化中心暨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研究设计中心正式揭牌,下设先进裸眼3D显示及芯片设计中心、准分子激光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等,实现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
在深圳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征程中,深技大今后应如何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学校党委书记张基宏表示:“学校发展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智力优势,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丰富教师实践经验。要充分发挥先行示范区立法权限优势,为教师开展产教融合提供坚强保障,要争取条件,创造‘留得住人’的良好用人环境。”
立足时代,培育创新人才
上月,深技大举办了校园开放日,充满国际气息的美丽校园备受学生和家长们的喜爱。一期校园规划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可以容纳2万名学生。校园建设规划遵循开放、共享原则,建成后将形成三面环水的校园风光,是一座融入城市与自然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没有围墙,意味着开放多元的办学理念,也意味着面向未来、无限可能的培育导向。
“工匠精神时代化、技能培养实战化、人才培养订单化、培养方案动态化、教学方式小班化、学生来源多元化”,这是深技大极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学校采取“教授负责制”培养模式,要求所有教授每年都要给本科生上课,学生入学后即可进入实验室跟随教授学习专业技术。在课程设置方面,实践性课程学分超过60%,学生均需参与学校或企业实践项目。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动,学校采取项目制培养方式:一是“老师+学生”的项目,该项目由老师申请,要求必须有学生共同参与;第二个是在学校的创业创客中心设置“学生+老师”的项目,该项目由学生自主申请,老师作为项目的指导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美国ITU实训营的学习中,我确定了信息安全是我渴望去探索的方向,而严谨正是安全领域必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我希望可以将这种精神贯彻在我以后的学习以及工作生涯中。”深技大学生吴泽霖说。至今,学校已派出长、短共15批309名学生前往德国、瑞士、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参加各类交换项目。
此外,深技大不断探索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培养模式,包括与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合作的“3+1+2”本硕联合培养,与维尔茨堡-施韦因富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开办的“伦琴人工智能实验班”等,借鉴中外教学和实践的不同特点,创新体制培养人才。
如今,深圳技术大学的学生已经受到了不少企业单位的认可。学校为学生进企业实习举行了企业双选会,一批深技大学子已经在企业“实战”中大展身手。“腾讯团队的要求很高,工作内容远超实习生们学习的内容,很有挑战性。我发现深技大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点我很认可。”腾讯研发管理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匠心筑梦,人文情怀”,放飞梦想,奔赴未来。在特区的新征程上,深圳技术大学紧握接力棒,瞄准一流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教育理想,为先行示范区建设,带去属于下一代的创新力量。
编辑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