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光明区加速集聚新兴产业,全面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读特记者关万学 通讯员 赖飞杨 熊丹丹
2020-08-26 09:45
收录于专题:特区40年 巨变光明
摘要

三大产业为主导夯实产业根基布局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月18日上午,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建设

在深圳西北部的光明大地,昔日的光明农场上正加速崛起一座世界一流的科学城。

怀揣光明人的期盼与梦想,光明正锁定“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宏伟目标,全速破浪前行。

一流的科学城,需要一流的高尖端企业和一流的营商环境,需要高起点的产业规划和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更需要与其相互匹配的产业根基。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光明区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总牵引,以“主阵地作为”抓好光明科学城建设,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科学引领创新裂变,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引擎。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近年来,光明区坚持产业兴区、制造强区的发展战略,以智能产业、生命科学产业、新材料产业及特色服务产业为主导的“3+1”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已现。2007年-2019年,光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59亿元增长到1021亿元,跨入千亿城区,年均增速16.8%,高于同期全市平均增长率。这意味着,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聚光灯”下,光明区不断聚集资源夯实产业根基,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光明力量”。

着眼于未来,光明区将建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光明中心区效果图。

科学城建设跑出“加速度”

未来将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驱车经过光明区新湖街道永创路一侧,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映入眼帘。

作为光明科学城核心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建设正是当下光明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精彩缩影。据悉,光明科学城核心区今年的建设项目已有60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

2019年1月25日,作为光明科学城首个正式动工的土建项目——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开工建设,这意味着光明区在“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项目对促进深圳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光明科学城建设跑出“加速度”,时隔一年多,目前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中综合研究院、专家公寓、青年公寓、脑解析及脑模拟平台和合成生物平台等5栋大楼有望今年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光明中心区效果图。

此外,在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中,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设施等正抓紧推进;前瞻布局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明确落户并已完成初步选址,计划年内动工建设;光明科学城大数据中心拟选址在启动区综合研究楼内,将积极对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着力打造国际科技信息中心。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主体封顶,首批6000余名师生将于今年9月入驻;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现已完成过渡校区选址,将于今年招收首批研究生;深圳湾实验室过渡场地一期于6月18日投入使用,迎来了首批科学家入驻;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深圳)完成选址,正加快组建。

光明区高起点搭建光明科学城规划的“四梁八柱”,高效率创造土地整备“科学城速度”,高水平提升光明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高质量探索“沿途下蛋”产业发展新模式,擦亮科学城新名片。

今年上半年,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光明区顶住工作压力,克服种种困难,扎实推动新湖街道石介头片区土地整备,实现了31天4个100%,将打造成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科学城首批大科学装置区的优质公共服务配套区。

光明区积极参与顶层设计,协助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推进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事宜,并参与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的制订。目前,《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已印发实施,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空间规划纲要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印发。目前,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等14个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科学装置谋划遴选布局等16个发展规划专项研究已启动,将进一步完善光明科学城规划政策体系。

光明科学城规划了三步走的发展蓝图: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级科学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具雏形,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加快建设,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形成学科与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成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引擎。

深圳北部中心建设瞄定“航向”

加快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区

光明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光明区突出中心定位,对标世界一流,加快打造“不一样出彩”的深圳北部中心。

为全面落实深圳“北拓”战略,光明区聚焦重点片区开发,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科学引领城市质变,全面提升光明的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

光明科学城规划范围为99平方公里,发展规划为“科学+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包括一心两区等。其中一心指的是光明中心,两区包括面积为2平方公里的科学公园片区和规划面积为2.2平方公里的科学城配套区。

走进光明区新湖街道圳园路一侧的光明天安云谷项目工地上,一片热气蒸腾的建设景象让人心潮澎湃,该项目一期工程项目亮点之一的国际会议中心预计将于2021年建成。这是围绕“一个目标、四大引擎、六大亮点、九大功能”倾力打造的,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高端国际会议中心。

在光明中心区建设上,光明区紧盯“科学之都、湾区之芯、绿色之城”的建设目标,围绕科学公园生态绿核、轨道6号线三大站点,高起点谋划光明中心区规划和城市设计,高标准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抓好科学公园、深圳科技馆(新馆)、文化体育中心、地标式高端商务综合体等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将光明中心区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国际范例、科技创新战略服务高地和绿色生态智慧可持续发展湾区标杆。

截至目前,科学城启动区、科学城核心装置集群区、光明城高铁站周边片区等市较大面积产业空间土地整备项目约12平方公里已基本进入收官阶段,6片1平方公里级产业空间二次开发有序推进,将打造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此外,中山大学配套区、光明云谷2.2平方公里房屋拆除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光明小镇11平方公里生态农业休闲空间逐步成型,深圳北部中心城区格局已基本呈现。

在加快建设深圳北部中心的同时,光明区坚持民生优先,创造美好生活,加快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区,稳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光明区持续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扎实推进光明区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持续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公办学位供给。据了解,截至目前已建成公办幼儿园46所,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0所,新增公办中小学位20580个,新建2所高中和1座高中园。教科院附属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光明星河小学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将于今年9月份开学。大力引进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名校到光明办学。

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区效果图。

光明区加快集聚优质医疗资源,坚持“大病不出光明,小病不出社区”,全力打造医疗卫生高地。中山七院二期、市中医院光明院区一期、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址等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后全区床位数超过一万张,千人床位数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疫情发生以来,光明区始终坚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持续拓宽就业渠道,创新推出“就业用工动态对接平台”,实施空闲劳动力优化配置9条措施,实现劳动力供需双方高效精准匹配。

三大产业为主导夯实产业根基

布局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8月18日上午,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建设。

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是深圳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光明科学城面向高新技术产业需求规划布局的标志性、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近年来,光明区逐步构建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以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3+1”产业体系。目前,新兴产业主导地位逐渐凸显。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39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9%,主导格局初步形成。

其中以华星光电为龙头企业,基本形成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助推光明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基地。新材料领域涌现出贝特瑞等数家“隐形冠军”企业,星源材质获得省政府质量奖。以卫光生物、迈瑞医疗、万和制药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创新功能上,光明科学城重大创新载体加速集聚,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首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两家实验室正式签约落地,AMOLE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78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相继建成。人才吸引力逐渐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华星光电科研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正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中明确提出,未来,光明将建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其中,光明区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前沿,以人工智能为头部引领,强化新型显示产业优势,布局新一代通信与网络、柔性电子产业。

光明区依托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光明区内高度集聚的优势医疗资源,不断提升生物医药领域原始创新和临床试验能力,推动科研成果快速就地转化。发挥重点企业磁吸效应,吸引一批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协同推动光明区生命科学产业蓬勃发展。

目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等“两院三中心”投入运营,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检验检测高地。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签约共建光明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将以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集聚企业,加快合成生物领域初创型科技型企业孵化及集聚发展。

据悉,未知君生物科技等三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近20家企业提出了落地意向。

大力深化“放管服”服务企业

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光明区“营商环境提升年”。作为全市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区全方位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2019年以来,光明区按照中央、省、市改革部署,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实效导向,进一步优化全区企业服务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三级”领导挂点服务企业。

2020年上半年,光明区持续推进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工作。5月22日,光明区印发《光明区2020年领导挂点服务企业专项活动工作方案》,主要在全区规上企业、上市企业、中小型高成长性企业、创新型企业中选取1445家作为三级领导挂点服务对象企业。

其中区领导挂点290家企业,主要包括工业300强、上市企业、招商引资重点企业、重点在建项目;3个相关经济部门及6个街道主要负责人挂点150家企业,占主要包括重点工业、招商引资重点企业、重点在建项目;街道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挂点850家,主要包括规上企业、规下抽样企业、拟上市企业、中小型高成长性企业;社区书记挂点企业155家,主要为辖区内高成长性企业。

为做好企业专项服务工作,光明区实施重点企业“一对一”专项服务,针对辖区30家重点商贸服务企业建立“一对一”专项服务模式。

光明区通过政策体系上做加法,积极构建“1+4+N”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光明区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普惠性政策,制定“3+1”产业专项政策,服务企业纾困。此外,光明区通过加强5G基站建设,以一流的基础设施,赋能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建设。

为了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光明区不断加强教育、医疗、住房及公园之区等民生方面的建设,让人才安心舒心在光明工作、生活。

编辑 麦苗茵

(作者:读特记者关万学 通讯员 赖飞杨 熊丹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